从拍卖牌照到摇号限购,再到尾号限行,在我国最早始于1994年的各类以限为主旨的治堵政策从出现至今已有19年。与此同时,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仍在不断恶化,对此类政策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限”,难道真的是治理堵城之困不可避免的阵痛?“限时代”之后,中国城市的治堵之路又该去向何方? 记者 高家涛张汝华,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建筑学系副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术带头人。
治堵是一个综合性难题,不管是限,还是对柔性公交的探索,都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都是以不同的手段调节人们的出行方式。除此之外,建立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倡导人们绿色出行的理念,都应是治堵的题中之义。
【以限治堵】上海车牌拍卖一“过渡”就是19年堵,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大大小小城市的通病,为了“治病”,城市管理者们可谓绞尽脑汁,开出的“药方”也五花八门。但一个招数常被普遍采用,甚至争相模仿———“限”。
从拍卖牌照到摇号限购,再到尾号限行,这一以“限”为主旨的治堵政策在我国从出现至今,已有19年。对于此类政策的效果,官方的数据常可用立竿见影来形容,但与此同时,民间的批评质疑声也从未消失。
1994年,上海市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正式开始对新增的客车额度实行拍卖制度,对私车牌照实行有底价、不公开拍卖的政策,这是在我国最早出台的“以限治堵”政策。在此之前,上海市已就这一政策“试行”了8年。
在政策出台之时,上海市表示这是一个应对拥堵的“过渡性政策”,但19年过去了,这一政策仍在实行。但这一政策在控制了机动车数量的同时,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车牌价格持续“高烧”。自2010年左右至今,该市车牌拍卖价更是进入了“快车道”,从3万元蹿升到今年5月的近10万元。
民众戏言,上海车牌已经成为“最贵铁皮”,而另一问题也随之而生———黄牛炒作、倒卖严重,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与之相似的还有北京,自2008年“试行”尾号限行以来,这一“临时政策”也一直实行至今。不仅如此,2011年1月1日,北京开始了更为严厉的摇号申请车牌政策。“摇号”两年多来,按照北京市交通委的说法,北京市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两年时间全市净增39万辆小客车,不到2010年全年的一半。
与此同时,这一政策的弊病也屡屡被民众提及———摇号难,难于上青天。及今,摇号中签率已经降至接近1:100。甚而,媒体曝出“摇号两年,孩子都生了车还没摇上”的新闻。此外,虽然新增机动车数量减少,但城市拥堵情况并未得到彻底改善。
不过,虽然以限治堵政策屡受质疑,而“先行试水”的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并未因此摆脱堵城之困,但,另一方面,一些其他城市,甚至包括二三线城市已“按捺不住”。近日,一则消息在网上流传———天津、深圳等8城也将实行汽车限购。
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难道,治堵真的只有“限”这一张药方,还是“限”的阵痛在治堵之路中始终无法避免?
【柔性公交】“限时代”背景下的良性探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表示,城市拥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限的道路资源和日益增大的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限之药方,只能缓解拥堵的进程,减缓这一趋势的恶化进程,是一种短期的治理措施。
也就是说,以限治堵,只能延缓病情,而并不能根治。既然如此,为何仍有诸多城市热衷?张汝华表示,相对其他措施而言,“限”的效果更容易快速显现。
实际上,随着以限治堵政策的出现,将之质疑为“懒政”的批评声也从未杜绝———对于决策者来说,相对扩大道路资源、增加公共交通等其他措施,“限”无疑成本低而见效快。张汝华表示,对于治堵来说,“限”也是一种可以采纳的措施,但治堵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并不能仅仅依靠这一招,最根本之处仍然在于发展公共交通,倡导人们绿色出行。堵城困局之下,治堵决策者们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日前,媒体曝出北京将实行定制公交的消息,而在成都,每天早上5点~7点实行刷卡免费乘车,引导市民错峰出行。这被媒体解读为在“限时代”之后,对于治堵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张汝华表示,定制公交也好,免费公交也好,都是对公共交通的一种柔性扩张和补充,这是好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索的同时,必须充分考量公众的意见,考虑到此类措施的后果和应对措施,只有这样这些探索才能走的更远。 对于治堵而言,类似的探索其实也已屡被提及,甚至在一些地方已经实行。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以闹剧告终。在成都之前,湖南省常宁市已于2008年7月1日起在市区开通了免费公交线路。数年过去,常宁市官方介绍,“日平均减少1万台以上车辆在街上跑,拥堵状况减少10%”。但同时,免费公交也带来了其他问题,每年逾600万的财政投入给这个城市带来沉重压力,过于拥挤的公交也存在着安全隐患。此外,在拥堵严重的广州,也曾推出公交免费,但终因拥挤不堪安全难保而导致民意喧哗,最终政府叫停。与之类似的是,2005年,福建石狮市政府开通5条覆盖主要城区的免费公交路线,运行不到一年便宣告流产。
【题中之义】公交优先要量更要质在此类探索中一个共性是,对于一些小型城市,免费公交运行的不错,但在一些大中城市,类似举措往往只是昙花一现。追究其中原因,显然,当地政府财力与人群需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有专家曾表示,虽然有的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免费公交等举措仍不失为治堵在“限”之外的一剂良药,之所以在有些地方失败,也并非方向不对,而是政策在出台前并未完全考虑到实际执行后果。
张汝华也对本报记者表示,不管是定制公交,还是公交免费,都可视作一种良性探索。在国外一些地方,常采用区间公交、社区小巴等交通形式,这些都是对公共交通系统的良好补充。
但需要提醒的是,发展公共交通的意义并不仅局限于此。“衡量公共交通的发展优劣,一个是路权,一个是服务水平。如果不能予公共交通充足的路权,即便有免费公交,也跑不起来,仍然会存在拥堵。在同样拥堵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选择开车出行”,张汝华说。路权优先,并不局限于道路资源。张汝华认为,虽然各地都在倡导公交优先,也开辟了专用车道,但在一些地方,包括济南,公交专用车道或者太少,或者“专用不专”,社会车辆夹杂其中,公交快捷性仍然未能完全体现,“如果城市的道路空间能够拿出一半给公共交通的话,那么整个交通就会得到改善”。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公众出行的舒适度”,张汝华说。换言之,公共交通发展,在注重量的同时,也要注意质的提升,快捷、方便是其一,而乘客的舒适度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量。
他认为,治堵是一个综合性难题,不管是限,还是对柔性公交的探索,都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都是以不同的手段调节人们的出行方式,从而达到调节道路流量的目的。除此之外,建立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倡导人们绿色出行的理念,都应是治堵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