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趋势观
家庭给90后的经济压力并不大(他们父辈是相对混得不错的60后),没有好工作宁愿呆着。确切说,现在的大学生非就业难,而是择业难。
□肖锋 《新周刊》总主笔
《中国合伙人》“奋斗”的主题为其赢得不菲票房。而在新生代们的词典中“奋斗”正成为一个日渐消失的词。
电影详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实现美国梦的故事。意在向当前年轻人炫耀他们那理想主义的80年代,白衣飘飘、吟诗作赋、散步游行,大家高谈阔论理想和奋斗。而那句“我爱我的祖国”是发自内心的。
两代人的对比是,父辈们在年轻时为理想而奋斗,而后辈90后们却在努力找工作。
这已不是一个做梦的年代。出了电影院,人们还得面对中国式难题。请看2013年就业数据:699万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3%(截至6月初,北京),职位总量下降15%,薪水普遍下调(行政类职位从2200元下调至1800元),政府出台鼓励到基层的优惠就业政策……
今年毕业生数量比去年仅增加十万,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季”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90后不是另一代人,而是另一种人”(《新周刊》)。他们与父辈的追求大不同:他们是网络原生代,他们接受全方位国际化,要发展更要平等。一句话,他们要的不是一个饭碗。
家庭给90后的经济压力并不大(他们父辈是相对混得不错的60后),没有好工作宁愿呆着。确切说,现在的大学生非就业难,而是择业难。
媒体描绘90后的理想:月薪5000,不加班,公平竞争,体面工作,等等。这种好高骛远有夸大的成分。平心而论,90后就业遭遇无法逾越的难题,即中国式难题。这些难题让90后单独来扛是不公平的。
首先,这是教育制度逼出的就业难。十年来,大学一味扩招,一味求效益,一直在向社会推出“适销不对路”的毕业生。专业设置和社会市场需求不对接,如今隐患集中暴发。
其次,这是社会不公问题。社会板结,拼爹盛行。原有的阶层上升渠道拥塞,社会板结使人们不得不找关系才能找到满意的职位——据相关调查,41%的人找工作要靠关系。还有性别歧视和户籍歧视问题。厦门某女研究生投三百份简历,只有一家回信。而北京签约率低是卡在户口问题上。
最重要的,是中国产业升级未跟上,未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中国处于国际分工链底端,经济危机时期成为牺牲品,而这一代是“社会新人”牺牲的承担者。
当今世界,产业全面自动化、机械化,对人工的需求越来越少,服务业对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了。而中国尚未从工业社会转型升级到服务型社会。
面对“暮气重重一代”(《人民日报》)的年轻世代,我们只有忠告:年轻人,毕业只是开始。
好工作是慢慢找的,好人生是慢慢经营的。不能因为一时找不到称心工作就在家里啃老,找个工作干起来是最重要的。
建议找一个多接触客户的岗位,多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也同时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消费者是未来你成功的必备素质
不要嫌弃工厂,今天的工厂未必全是流水线,也需要大学生去升级换代。
有观点认为,毕业之后五年是决定人生的关键。你要充分试错,找到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