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钢城区庆祝建党百年成就巡礼”第二届全国网络媒体钢城行暨知名博主钢城采访活动走进澜头村,大家通过手中的镜头记录传统古村落如何转型成为乡村旅游示范村。

  吴家大院、刘家老宅、知青大院、桑葚种植、非遗剪纸……近年来,济南市钢城区颜庄街道澜头村充分依托村内古建筑、红色文化、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非遗项目,持续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产业发展短板,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突出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的总要求,大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走出了一条农村振兴发展之路。

  青砖黛瓦吴家大院

  吴家大院建于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由莱芜历史文化名人吴来朝第十世孙、翰林院大学士(待诏)吴钦登所建。大院坐北面南,由三进院落和两座宏伟地大门组成老院古宅。吴家大院的东门楼位于由南往北数第二进院落的东首,古朴典雅,是澜头村古建筑群的标志性景观。大门属传统的过道大门,青石基、石墙、黑砖垛,小黑瓦盖顶,大门内里是一石头发碹的圈门,外方内圆,进大门之后有一便门,院子的正门在中间院子的中间,有重大活动才打开。

  大门外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棵古槐,古槐遮天蔽日,北面一棵树干高约6米,粗需三人合抱,腐烂的树心里生长着一棵臭椿树,人称“古槐抱春”,是村中一大景观。南面一棵古槐稍微矮小,树干高约4米,粗2.2米。 在两棵古槐下面,各有一条石凳,表面打磨光滑,显然是供人们树下乘凉之用,石凳子南有盘石碾。

  皇上赐匾刘家老宅

  刘家老宅建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由刘氏十四世祖(礼部三品官)刘虞主持建修。南北长150米。东西长55米。为三院六大门。主房为前出厦建筑。一进四合院大门,有皇上赐字门匾,字号 “寅宸”。院东临南北大街一连三大门。两端大稍门。主厅房字号为“司乐厅”,现保存完好。该院落建筑格局为 “四合院”。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规模不算太大但气势非凡,至今尚保存完好。其门楣上的镶金行书字体“寅宸”虽经岁月剥蚀仍流金溢彩,不减当年气派。主体建筑虽谈不上富丽堂皇,但其雕刻多且精细,绘画瓷贴极具匠工。就连天井地板都用精磨的石板材铺就,足见用料之考究

  刘家老宅错落有致,原址风貌依稀可见,很多家庭保留着祖辈的传统。刘家保存完好的古宅,四梁八柱,精雕细琢,纵观外形,气度非凡,磅礴有势,建筑风格古朴,手工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古宅之规模或许比不上一些大地方的名门望族老宅,但在当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也算是首屈一指。

  再现火红年代知青大院

  澜头知青大院是由钢城区颜庄街道以原颜庄公社澜头村知青点为载体打造的红色文化项目,以“展示知青风采,体验知青生活,弘扬知青精神”为主旨,是一个集知青交流、联谊、知青文化研究为一体的场所,以原莱芜钢铁厂下乡知青故事、知青人物、知青事迹为主体,再现知青当年别样风采。

  知青生活铸就了知青精神,在知青精神的激励下,广大知青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激情工作,奋发拼搏,成为了工作骨干,技术能手,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澜头村的知识青年们陆续回到莱钢各厂的生产运营中,他们奋战在一线,锤炼技术、参与管理决策,用汗水浇灌着炼钢炉,铸成一个又一个行业奇迹。

  乡村旅游线路打造 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澜头村结合本村实际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化挖掘村庄产业亮点,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将村庄打造成高标准乡村旅游目的地,从基层组织建设到文化、人才振兴,到人居环境的改善,再到各类基础设施的完善,让现在的澜头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澜头村围绕特色旅游资源制定合理路线,吴家大院——网红供销社——刘家老宅——龙潭水库——知青点——花雨山。围绕旅游产业,澜头村开发了特色小吃,如豆腐、柿饼和煎饼;农产品有桑叶、桑葚、柿子饼、柿子醋;配合旅游路线建设民俗和饭店,是澜头村旅游路线的最主要收入来源。此外,融合了吴家大院、齐鲁柏王等独具特色澜头元素的非遗剪纸作品也成为了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澜头村突出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的总要求,大力推动全村经济发展,增强了广大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