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现在最自豪的一件事!”12月16日,“为了人民—红色齐鲁百年印记”网络主题活动宣传采访团一行来到宁津县柴胡店镇王世英村泥鳅养殖基地,党支部书记陈绪勇看着他近300亩的泥鳅池骄傲地告诉采访团记者们:“以前我是上外地学习别人的技术,现在外地的专家还有搞水产养殖的同行们都上我这儿来学,学我的技术。”

  就在今年9月底,他还为全国600余名优秀党支部书记讲授了如何成立合作社增加群众收入的先进经验。

  “今年12月初泥鳅已经全出塘了,如果你们早点来还能看见泥鳅大丰收。”陈绪勇喜笑颜开,他告诉记者,今年的泥鳅共卖了700多万元,一亩地纯收入达到了2.5万以上,“今年我们村集体收入突破了50万。”

  可谁能想到,曾经的王世英村是整个镇子上最穷的村子,由于地势低洼,村子里的庄稼每年只能收成一季,自然环境基础基础差、经济底子薄,村子里的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曾经的王世英村给人的印象,是一副“懒洋洋”的状态。

  为了改变村子里的现状,2017年,身为党支部书记的陈绪勇奔赴天津、连云港等多地考察,最终瞄准了养殖泥鳅。

  “陈书记你是怎么想到养殖泥鳅的?”采访团成员、新华网记者张伟提出自己的疑问。

  “泥鳅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既是美味佳肴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陈绪勇说,养殖泥鳅正好符合村子里的地理环境。于是,陈绪勇改造了近300亩的旧砖瓦厂,开始养起了泥鳅。

  宁津的水资源并不丰富,水产养殖行业规模很小,养泥鳅更是头一份。与所有养殖业一样,泥鳅养殖的风险也很大,陈绪勇思来想去,决定先进行小规模的试养,慢慢积累经验。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刚把泥鳅苗放进池子,问题就来了。

  因为前期规划存在疏忽,一个月后,泥鳅开始出现缺氧问题,还有水鸟来吃。试养的第一批泥鳅成活率并不高。“我们对水产养殖,实际上就是个空白,技术上一窍不通。”在这之后,陈绪勇吸取教训,决定苦学技术。

  陈绪勇花了14万元,请来了20多名水产养殖专家,集全国技术于一村。经过专家一指导,泥鳅的养殖情况确实有所好转,但是人家专家不可能一直留在这,学会技术才是关键!为了摸清泥鳅习性,将养殖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陈绪勇一咬牙,在水塘边足足日夜蹲守两个月,那段时间他吃住都在水塘边,愣是学会了如何养泥鳅。

  随着时间的流逝,陈绪勇的第一批泥鳅苗养殖成功,这不但让陈绪勇赚了个“盆满钵满”,更是让本想着看他“笑话”的村民动了心。于是,王世英村的千鳅水产养殖合作社“应运而生”,村民们纷纷以土地入股或者打工的方式加入,从此之后,泥鳅养殖逐渐走上了正轨。

  “我们的池子,现在的价格来说,每亩地纯收入不低于15000块钱,”陈绪勇说这句话的时候很有底气,目前他们的泥鳅由海大集团按照市场价进行收购并加工,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而这并没有让敢想敢干的陈绪勇知足。“我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就应该让大家挣更多的钱。”陈绪勇说,承担着挣钱“使命”的他,又高薪从外地聘请了技术人员,同时,为了能够将技术化为己用,陈绪勇天天泡在鱼塘里,经过反复实践,合作社不但开辟了全县特色水产养殖的先河,也实现了从“购苗养殖”到“育苗自用+外销”的转变。

  不仅如此,经过反复实践,陈绪勇研究出一套自动化投料模式,通过这项技术,既节省了饲料,又节省了人工,而且还减轻了对水质的污染。他还研究出水花放养模式,改变了以前要依靠别人技术育苗的方式。通过这项技术,苗种成本从每亩地6000元,降低到1000元。“我也算是泥鳅养殖行业的专家了,”陈绪勇笑着说,在全国水产养殖高峰论坛上,陈绪勇就“泥鳅疾病防治和育苗技术”作了发言,向更多人分享他的“致富经”,同时陈绪勇还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拿出一口水塘养殖蟾蜍供山科大作科学研究。

  如今,陈绪勇的泥鳅养殖基地已经成为德州自主发展最大的养殖基地,全国泥鳅养殖技术标杆,整个宁津县也兴起了发展泥鳅养殖,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潮。而就在村子北部不远处,67栋白色独立别墅鳞次栉比,在冬日暖阳下无限静谧。

  “我们是去年11月份搬进来的,新楼房干净整洁,舒服的很,关键是我们搬进新房没花一分钱,全是村集体给我们出钱!”王世英村村民陈秀金高兴地告诉记者。王世英村全村人口共计200余人,已于2020年11月份全部搬上了新楼房,这个项目结合王世英村泥鳅养殖特色产业,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

  带领村民住上新楼房,更带着大家伙儿发财致富,如今,在陈绪勇的带领下,不少村民都发展成为了“新型农民”。该村的村民陈海涛,就以6亩土地入股了合作社,“承包费用是每年每亩1000元,分红是每亩1700元,每个月的工资还有5000元。” 陈海涛细数着自己的收入脸上乐开了花。他告诉记者,发展泥鳅养殖不仅给合作社带来了收益,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