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报业·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

  胶州提高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强化生态补水

  过城河道再现水清岸绿

  □ 本报记者 陈晓婉

  三里河、护城河、云溪河、市东渠,“三河一渠”自胶州市区穿城而过,最终汇入胶州湾。几条过城河不仅滋养着胶州的一方百姓,还是老胶州的主要进出口通道。2018年8月,山东省对青岛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有不少群众对胶州市云溪河、护城河两条过城河道异味扰民问题进行投诉举报。

  群众的诉求就是“集结号”。胶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现场办公,带领多部门研究破解过城河道的污染问题。如今,“恶臭难闻”的河道不见了踪影,水清岸绿再现胶州。

  胶州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始建于2004年,设计规模5万吨/天。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污水处理厂规模虽然提升到10万吨/天,但污水处理能力依然明显不足。

  盯紧排污口,就抓住了河道治理的关键。胶州市将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三期扩建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加快推进污水收集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应收尽收、有效处理,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信息显示,提标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厂已于今年10月正式通水,全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万吨/天,实现出水水质提升到准四类标准,可满足全市污水处理需求。至此,16年的“老厂”实现华丽转身。

  在做好陆源控制的同时,胶州不断强化生态补水,为过城河道注入新活力。2015年,胶州市投资7400万元建设补给水净化厂,在青岛市率先实现利用中水实施河道生态补水。2018年,胶州又投资3300余万元完成补给水净化厂升级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新建曝气生物滤池、磁混凝沉淀池等设施,对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进入城区河道,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再生利用,更推动了城区水系“活”起来,切实改善河道水质。目前,补给水净化厂设备已全部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5万吨/天,每年可向城区河道补充景观用水1000多万吨。

  河道变清不能只是一时之清。胶州市生态环境、城乡建设部门建立了联合会商机制和定期巡查机制,安排专门施工队伍定期巡查、维护,确保管网引排通畅,成立专门的河道保洁队伍,定人、定岗、定责,常态化、持续化开展保洁模式,实现河道常态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