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威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威海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威海市“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过去五年,威海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4位,创新环境指数居全省第1位,创新绩效指数居全省第3位,创新产出指数居全省第5位,稳居第一方阵;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26%,保持相对均衡稳定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1.46%,列全省第二位,比“十二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8.4%,列全省第一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136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30%以上,今年有望突破700家,是“十二五”末的3.5倍;技术市场交易额今年达到140亿元,是“十二五”末的6倍;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3.23件,列全省第四位,比“十二五”翻一番。

  “十三五”以来,威海市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围绕打造“千里海岸创新链”,逐步形成以高新区、农高区为引领,以创新型园区为重要支撑,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格局。威海高新区成功入列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三年跻身前30强,位居第28位,稳居国家第一方阵。荣成市获批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先后获批省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以第2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验收。建设了环翠、文登、乳山、临港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参与建设半岛科创联盟,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建立广泛合作,推动威海市浅海综合试验场参与构建海洋特色的大科学装置群。

  “十三五”期间,威海市委、市政府以新机制、新模式谋划布局建设了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并成立了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通过加盟、共建等方式,已构建形成了“1院”引导、“4平台”支撑、“12机构”加盟的“1+4+N”完整格局,累计投入各类资金9亿多元,成立各类创新机构45家,实施产业化项目超过100项,孵化企业超过70家。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年”“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计划”,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综合研究院中心落户威海市,引进北大、吉大、青大、中物院、天大、哈工大、山大等知名高校共建了一批研究院、双创园,全市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0家。重大技术创新平台方面,获批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十三五”期间市级以上平台翻了一番,目前总数达到1000家, 其中,新获批省级以上平台100家,目前达到360家。基本建成了以市产研院为龙头引领、高校院所为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平台体系。

  实施孵化器“聚集提升”工程,威海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的科技型企业育成体系,建设了迪尚、威高2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以及海洋生物、医疗器械、智能装备、碳纤维等特色孵化器,设立环翠区“威海创客大街”、经区“东方智慧谷创业街区”、高区“‘文化路+火炬路’双创特色街区”3处特色双创街区,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创业载体55家,其中,国家级23家,在孵企业1300多家,“十三五”期间毕业企业521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3家。大力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出台了《威海市科技型企业递进培育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队培育机制;深入实施“威海英才计划”升级版,分领域制定“产业工程特聘专家”“海洋产业领军人才”等21项人才工程与13项支撑措施,形成高层次领军人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基础后备人才相互衔接的“1+N”支持体系,全市研发人员达到2万人,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专家达到1300多名,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23名,省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专家147名;建立了11个海外引才工作站,推动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国内首个双创基地落户威海市,与30多个城市结成了人才合作联盟,外国专家达到1700余人。

  聚焦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威海持续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体联动创新格局。每年举办各类科技合作活动10余场,年均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余项,威海科技创新暨成果转化合作大会”“首届全国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大会”“海洽会暨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中欧膜技术创新合作大会”“中韩创新大赛”“中日创新大赛”等成为威海特色名片。连续多年举办“威高杯”“光威杯”“北洋杯”等不同领域的创新创业大赛,承办了“中韩创新大赛暨中韩工业设计大赛”“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赛事。“十三五”以来,全国50多所高校院所与威海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发布高校科技成果近6000项,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近600项,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24家、院士工作站29个,驻威高校达到11所,共建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模式迈上更高层面。“中科院-威高计划”实施10年来,促成威高集团与41家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实施重大研发项目52项,13个项目落地转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100亿元;利用中欧膜技术应用研讨会,实现从理论研讨到中欧膜技术研究院、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的落地开花结果,引进膜产业科技企业24家,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深耕日韩、面向欧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不断拓宽合作渠道,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关系,建成中韩、中日技术转移中心等对外科技合作平台23个,创建了5个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8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研发中心,尤其是通过连续举办中韩创新大赛,已引进近百家韩国科技型企业到威海落地。

  以加快打造山东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重要枢纽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威海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目前,威海市科技服务业机构达到328家,年营收158亿元。四个区市全部获评首批省技术转移先进县,是全省唯一实现“一片红”的市。建设了威海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和科技云平台,共享开放科技文献1.3亿多篇,用户达2700余个,入网大型仪器1424台(套),运用市场化方式引进中介机构共建了高新技术市场,形成了完善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80家,技术经纪人队伍达到450人。获批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合作市,合作银行达18家,累计发放贷款8.361亿元;科技支行试点银行扩至14家;开展质押融资业务的银行扩大到13家。

  “十三五”以来,威海市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支持,扎实推动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仅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就达10亿元,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0亿多元,带动全社会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近300亿元。建立了“卡脖子”关键技术库,实施市级重点创新项目280项,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达到600余项,居全省前列。通过协同创新、自主创新,获批省级以上科技奖项达到47项,其中国家级6项,哈工大刘永坦院士主持在威海市试验验证的新体制雷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先进压水堆核电等技术成果在威海市落地验证并产业化,高性能碳纤维、手术机器人、可降解心脏支架、航空轮胎、大功率激光器、汽车空气悬架系统、海洋药物、特种船舶、树枝状大分子、水下焊接、海空天立体观测等近百项成果从威海市高校院所和骨干企业手中诞生。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