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甏肉干饭:天冷了,就是要大口吃肉肉肉肉肉

  山东最热门 昨天

  制图|宗兆琦

  文字|星辰

  图片|来源网络

  01

  疾风骤雨过后,济宁又降温了。

  一到饭点,甏肉的香气便弥漫了济宁的长街短衢,似乎驱走了冬日的严寒肃杀之感。

  甏肉干饭,这是专属于济宁人的味道。

  文火慢炖后的肉泛着晶莹的亮光,红肉和白肉完美的身材比例不断诱惑味蕾。软烂的肉甚至经不住筷子轻轻一挑。肥瘦相间,软糯不腻的肉入口即化,咸鲜肉汁迸射而出,丰腴油脂陡然满溢。

  干饭,即米饭。粒粒分明色白如玉的米饭绝对是甏肉的灵魂伴侣。吃米饭时要浇上一勺神来肉汤,才算圆满。一口肉,一口饭,谷物的醇香与肉的醇香互相浸染,一抑一扬,一收一放,又生出一道新的层次。一碗下肚,从舌尖暖到脚尖,降温有什么了不起的?

  02

  甏肉作为济宁人的经典快餐好吃,方便,节约时间,一块肉7元,也真真是物美价廉了。

  食者来,来到了就点,上了就吃。无需大雪拥门红炉煮酒,周围食客甚至都是陌生人。在凛冽的冬日,热腾腾的甏肉干饭就是味蕾中心,是冬日夜晚的一缕游魂,是仪式感与饕餮的合体。无法抗拒,也不能抗拒。

  对于这个“甏”字,很多小伙伴可能不知道怎么读,其实这跟“蹦”同音(读音beng)。“甏”其实是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器皿,一般用来盛放物品、腌制食物。“甏肉”顾名思义,就是用甏盛放、烹制的肉。“干饭”指米饭。“甏肉干饭”说得通俗、形象一些,就是将用甏烹制的肉,放在米饭上一起吃。

  甏肉米饭的餐馆里,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慢条斯理地在干饭上浇一勺肉汤,为今日的晨练画上句号;神色匆匆赶着回去上班的年轻人耐着性子排起了长队,小孩子们早已急不可耐,夹着油脂丰腴味道喷香的肉大块朵颐。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似乎看到了当年梁山好汉们的粗犷与豪情。

  一口一口猪肉落肚时,什么“人间有味是清欢”“佛祖心中留”早已被抛之脑后,味蕾刺激着全身的细胞痛痛快快地享受着“酒肉穿肠过”的欢愉盛宴,让人欲罢不能。

  03

  有人说甏肉干饭是中国最早的快餐。

  甏肉干饭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北宋时期,济宁的水泊梁山成了好汉们的聚义地,随着梁山名气增大,投奔而来的英雄剧增,普通炊具做饭量少且慢。厨房伙计无奈之下,用腌咸菜的大甏充当炊具,把大块五花肉放在甏中,加老汤、佐料,用干柴引火,木炭作燃料。

  慢火细炖,甏内逐渐如玛瑙般微泡四起,香飘四溢,引来众好汉围观,个个垂涎三尺,待炭白火息之后,肉熟烂了,取来大碗,满满的都是肉香。肉入口中,闭口间,肉已滑入腹中,爽滑至极,肉肥而不腻,精肉烂而不柴,筛来大碗米酒,一饮而尽,与甏肉相得益彰,顿觉满口生津,荡气回肠。

  另一种说法将甏肉干饭归为运河菜,依据虽没有第一种说法那么传奇,倒更加贴切、可信一些。

  京杭大运河从北向南,穿过济宁市去,济宁处在新时期下的运河经济带,码头众多,是内河航运的交通枢纽,因此又称济宁为”运河之都“。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为济宁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城市开辟了一条对外开放的通道。济宁处在京杭大运河“屋脊”的位置,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在此停留,这不仅给济宁运来了南方的大米等食材,还聚集了一大批船工、纤夫等饮食需求群体,这就为济宁的餐饮创造了商机。

  此外,治河、治水的最高政府机关也在济宁驻扎,当地有“七十二衙门”之称,政府公职人员也是一个庞大的饮食需求群体。

  除了在运河沿岸开设五花八门的各色餐馆外,聪明的济宁人还看到了“快捷、便利”的商机,有小商人把炖好的肉和米饭分别放入两个框内,用肩挑到运河沿岸和衙门口叫卖。为了保持肉的温度,小商人将肉放在甏中,用木炭炉子温热,没想到用甏持续温热的肉竟然肥而不腻、爽滑可口,非常受欢迎,而且对于船工和纤夫来说,吃肉后更有力气干活。

  04

  到了清朝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逐渐形成在固定位置上经营,有的就干脆的立起了字号,而初期经营甏肉干饭的小商贩中,要数“老咬口”家烹制的最为有名。

  “老咬口”本名叫赵克顺,为了生计,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在自家院门口搭起席棚,专门经营甏肉和大米干饭,他也经常挑到衙门口去卖。

  相传,“老咬口”甏肉有“四不卖”:不到火候不卖,色泽不够红亮不卖,面筋入味不透不卖,过夜的东西宁肯倒掉也不卖。这也体现出济宁人制作美食时的用心和做生意时的诚信。

  而从选料上来看,必须是鲜嫩薄膘的五花肉;投料准,对所用主料、配料,都严格过秤下锅主、配料还必须分别制作,不能混淆;烹饪时,还必须用江苏宜兴产的深型砂罐——甏,不能用金属器皿。大米用前先筛后簸,绝无杂物,凡半粒者全剔除;干饭必须蒸透,用水必须适量。

  烹制甏肉时,须将肉条、面筋、剥皮熟鸡蛋、蒲菜头或白笋丁以及调料放在甏内煮熟,米饭在另一甏内煮熟。

  食时从两个甏内分别盛取甏肉和米饭,其大米干饭粒粒如玉,另外配上一道玉堂酱园的咸菜或老虎菜或自己腌制的辣椒,使其味道会更加丰富。

  只是在那个年代能吃上甏肉干饭的人家都比较富裕的,一般的老百姓还是很难能吃到的。甏肉干饭最大的特点就是,肉而不腻,口味单纯,美不胜收,似乎有一种爽滑直压过一切花哨的感觉。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来因国家取缔城市小资产阶级,至此,流传多年的甏肉干饭在济宁大地中断。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一些家传、祖传、新创的甏肉干饭又重新纷纷出笼,济宁的甏肉干饭又再一次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05

  随着社会点发展进步,甏器渐渐远离了人们生活,逐渐的被铁锅、不锈钢锅、电饭锅所替代,但甏肉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人们在吃甏肉干饭时还喜欢在里面放入“面筋肉丸”,还有“鸡蛋”,“豆腐丝”,“豆腐块”,“四喜丸子”等其它美味食物,然后再在放入盛有煮甏肉的老汤里面加热,让味道之间互相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独特的口味。“甏肉干饭”经过新一轮的改良,成为又一代年轻人爱吃的美食。

  甏肉干饭,不仅仅是一道营养丰富的饭菜,也成为贯穿古城济宁城市历史的文化景观,让南来北往的人们,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品味、重温一座古城的历史记忆。

  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的甏肉干饭,这一带着历史烟尘和运河气息的美食,在济宁人和游客的味蕾上镌刻着一种独特的记忆。

  06

  甏肉有着山东人的性格属性,实在,没有花哨的摆盘,符合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山东形象。所以甏肉在山东有“亲戚”,并不意外,比如相似度极高的把子肉。

  把子肉是典型的山东食物。

  把子肉身世久远,早在《金瓶梅》中就曾出现“巴子肉”的相似音,坊间更有祭祀用肉和桃园结义专用肉等一系列身世传说。

  说到甏肉干饭与把子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做法上,把子肉用大铁锅先大火烧汤炖肉,待汤冒泡,小火将肉焖熟,而济宁甏肉干饭正如上述所言,用的是“甏”这种器皿把肉和菜码放在一起炖熟。

  同为卤肉,两者味道相似,但仍有区别可分:

  把子肉发迹与东汉末年古徐州,刘关张拜把子,张飞把猪肉萱花豆腐扔在一个锅里炖制而成。由于济南人爱酱油,这道菜传到济南酱油就成了主要配料,做到浓油赤酱,酱香浓郁。

  济宁甏肉干饭发迹于水泊梁山,特点是爽滑至极,不油不腻,肉掉在地上要如同豆腐一般碎成细块,真正做到入口即化。甏肉的作料则有白芷、肉蔻、香叶、桂皮等,属于药膳。其内的中药成分做到不夺味,去油腻腥臭,有清心降火之效,和肉的浓墨重彩恰好形成默契的平衡。

  两者味道的区别也造成了口味更清淡的甏肉干饭一般是早饭,而把子肉一般被当做夜宵。

  如果说家乡有味道,那一定是这些肉的味道。甏肉和把子肉就是各个地方的名片,它们代表了各地独特的地方风味和饮食文化。

  各有千秋的两种卤肉,你更钟意哪个呢?

  07

  陈晓卿说:“现代人活的太累、太畸形了,你需要相信,总有一种味道,会无条件地接纳你”。

  这便是家乡的味道。

  甏肉干饭是出门在外的济宁人,一想到胃里就会泛起酸楚的魂牵梦萦的家乡味道。江湖夜雨十年灯,在外拼搏、征战人生的岁月里,这个味道是内心深处的怀想,是最初的滚滚红尘,也是想放下刀剑、披起蓑衣的四季山林。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