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枣庄的东端,有一个极富传奇的美丽古村落。她于明洪武年间立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村前曾有数百亩湖泊湿地、河流,多芦苇蒲草与野荷。因湖和姓而得名,又因传奇而灵动,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的洗礼,这里不仅没被尘封,而且因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让她更具有诗一般的神韵,画一般的娟秀,梦一般的传神,吸引着人们奔赴、留恋、驻足,留下美好的记忆。这个美丽传奇的村庄就是2016年入围山东省第三批传统古村落的东郝湖村。

  东郝湖村起伏于曲折的岭坡之间,前饮清湖,后依群山,东傍放马岭,西流大沙河,东西、南北两条柏油路连接世外,其景僻静、幽深、淡雅,置身其中真有相见两不厌,恨不隐此间的心愿。依堪舆学理论,此村址格向应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真乃“世外桃源”,“风水宝地”也。而其传奇的身世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恰好诠释了它的魅力内涵,给人们美的遐想,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之时,古村前是一片几百里的清水湖,湖水清泠,烟波浩淼,祥鸟群飞,鱼鳞闪烁,岸旁绿树成荫,荷花飘香,景色美不胜收。一日,玉帝令九条金龙行云布雨,可它们迷恋湖景,玩性大发。时而腾跃,掀起通天水柱;时而互逐,搅动波浪滔天。观者长叹:“九龙戏水,世间必有大旱!”事实也正如此,九龙只顾玩耍,忘记行雨时辰,致使多地干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荒野饿 殍 遍布。玉帝震怒,派二郎神将九龙捉拿天庭,鞭笞后将其投入村里古井中,饱受人间痛苦,待其罪愆期满重返天庭。也因此,玉帝责罚四海龙王将清水湖移走,只留两小池湖水供当地人畜饮用。一池在九间屋下的山涧中,后人称之为“九龙潭”,一池在山下村西南,即如今的“清水库”。

  因有此传说,古村周围环境优美,郝姓始祖肩挑兄弟俩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于此,将村名定为郝家湖,后称郝湖,现改为东郝湖。清水库有泉眼,大如茶碗,水清透明,常年不涸;九龙潭则为山间泉水积聚,玉带蜿蜒,环绕村前而过。传说中的困龙古井位于村子中央,村人称之为“九龙泉井”。据郝姓老人讲:其先祖立村时为一眼天然清泉,泉水中游动着九条金鱼,丹冠长须,拃把长短,见人时悠然如故,遂在泉边定居下来,并将清泉开挖镶嵌成井,九条金鱼放置井中。后有人说“金鱼就是传说中的金龙,早晚会返回天庭。”果不其然,过了多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有人上井挑水看见从井中飞出九条金龙,于井边盘旋一会便不见了。从此以后,井中九条金鱼再也没人见到,故而有了九龙泉井的叫法。

  俗言: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东郝湖村水之灵秀自不必说,而山之名更有故事。九间屋是该村东山北侧的一座山峰,由九块巨石排列成绝壁,上较平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何姓员外居于山下,娶龙氏为妻。员外地有千顷,骡马成群,为人忠厚,乐善好施,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大善人。说来也怪,其妻龙氏过门三年未孕,怀孕三年才生,三日产九子。第四天便有一白胡老道进门对员外说道:“您的九个儿子有仙缘,我要全部抱走,在山顶岩石上结庐修炼,你们不要找,十八年后再见!”说完佛尘一甩,金光一闪,九个儿子与老道随即不见。员外夫妇虽难过不舍,但也无可奈何。就这样日日思念,挨到十八年老道如期而至说:“你的九个儿子已修成正果,明日升入仙班,你们可于明早在山下看他们升化。今日相见,便为辞别。”说完,九个儿子一齐跪地叩头拜别。到了第二天,夫妇沐浴后早早来到山脚下,面对山顶默默祷告。一会儿,山顶金光万道,仙乐声声,九个儿子乘龙冉冉升空。此后何员外儿子修仙升天之事流传开来,山顶巨石也就传成了九仙石、九龙石、九仙庐,员外之子也被传为九金龙转世。因“仙”与“间”,“庐”与“屋”近音,后人将“九仙庐”叫成了“九间屋”。

  东郝湖村东山由五个山头组成,多为黄金土,而山的主峰有两块完整并立的巨石构成,远望似  两位巨人守候一方平安,村人称其为“石棚”。两石之间的缝隙中时有白雾升腾,飘渺旋转,并伴有“嘀咚”的敲击声。两块巨石从何而来?白雾、声音的奇妙现象怎么回事?要想揭开这些谜底,可在下面的传说中寻求。很久以前,有一花鞭大蟒蛇在东山顶洞穴中修炼八百年成精,能呼风唤雨,经常下山残害生灵,祸害乡民,百姓苦不堪言。被蛇精害死的冤魂 聚结 不散,直冲云霄,惊动了玉帝。玉帝察知此情,便给杨二郎一柄斩妖剑,令其下凡访拿蛇精,为民除害。杨二郎不敢怠慢,即刻来到人间,很快查访到蛇精的洞穴处,此时早已惊动了蛇精,经过一番恶斗,蛇精终被杨二郎降服擒获。将要行斩时,蛇精求饶,杨二郎念其修炼不易,遂上达天庭,奏请玉帝恩准后,赦免了蛇精的性命。并运用神功从泰山移来巨石镇压蛇精,让其在石下专心修炼,不准祸害人间。后来,蛇精历经千年修炼,终成正果。从此以后,两块巨石被百姓称为“神石”,四时祭拜。对前来祭拜的善良之辈,石棚是有应必求,对不良之辈必施以惩戒。据说,曾有一个打老骂少、横行乡里的恶棍在石棚上撒尿,回家后便得了尿不出来的怪病,不久便一命呜呼了。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四邻八乡。百姓纷纷议论道“石棚显灵了,惩戒坏人喽!”这样一来,到石棚前烧香祭拜的信男信女们更是络绎不绝,香火盛极一时。石棚的奇妙玄幻的景致,亦可在一位不知名的老道所题的《石棚赋》中领略到:东山绝顶矗两岩,石棚故事代代传。会当凌云众山小,一览无余天外天。东望会宝水冉日,西俯松海波浪翻。石间缝隙窜白雾,琵琶清音谁为弹?玄幻引来文墨客,至今无人解谜团。望断山川空留意,今此堪舆伤满天。逸人景致无暇顾,揣壶山泉拜庐山。[注:“会宝”即会宝岭水库;“白雾”应视为因其湿度、温差、空气对流而形成;“敲击声”应为水滴击石发出,因两石间隙小,观察不到里面造成的。]

  东山主峰(即石棚)与桃园山之间为柱子山,因山顶有两根石柱而得名,此与杨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有关。据传:一日,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来到此处,一路上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此时恰巧碰见一村妇正在井边打水洗衣,遂歇下担子,上前讨水解渴。等他喝完水离开后,村妇纳闷:这人用麻杆担山,麻杆能撑住吗?于是冲他喊道:“你用麻杆担山,怎么不断呢?”话音刚落,麻杆立断两截,两座大山就此落地,而两节麻杆插于两山间,化为两根石柱。当太阳西斜,在远处东望,石柱两端的桃园山峰与东山石棚确有故事传说的形象。

  如果说山水传奇故事令人神往,那么散在的古老遗迹就像是一部华美的历史篇章,让人久久回味。

  太宗点将台和放马古道在村东的山脚下,是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驻跸劳军处,这在《峄县志》等典籍中多有记载。点将台为一土筑高台,上世纪60年代前尚完好。据该村老年人回忆:古台占地20余亩,高近2米,原址现依稀可见,没于荒草荆棘中。贞观年间,东辽国王谋反,太宗皇帝御驾亲征。一日,大军行至东郝湖村,人困马乏,粮草不继。正在着急之时,忽见该村地势广阔,水草丰美,物产富饶,正是军马休整补充粮草的好地方,遂下令在此安营扎寨。并命令士兵挖土筑台,作为练兵点将之所,被后人称之为“点将台”。又于东山脚下岭坡处放牧马匹,闲暇之余散步赏景,饮马水池,留下了“放马古道”和“饮马池”等古迹。

  古老的东郝湖村不仅传奇美丽,更充满着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郝氏先祖自立村之时,就将“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作为育人的核心基石。“耕读传家,积德行善,勤劳勇敢,团结自强,修身养性,诚实守信,孝亲睦邻,尽忠报国”等祖训家风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东郝湖人秉承祖辈美德,团结一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自觉投身于报效祖国的各种斗争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迹。1938年阴历3月11日,村长郝三园带领青壮年为掩护群众撤离,与突然闯进村的 日本鬼子 英勇搏斗,宁死不屈,最后与十七位村民被歹毒的小鬼子残害在村前上百年的老榆树下,造成了东郝湖村历史上第一大惨案。1944年阴历9月14日,支前模范、妇救会长孟庆兰与丈夫郝邦仁冒着生命危险送地下党齐万科到马庙村隐藏疗伤的事迹被编成快板广为传唱。

  在同一时期,东郝湖人编出了一些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抗战歌谣,其中的“民兵好汉家”、“妇女勤勉歌”等歌谣,都具有鲜明、率直、友善、泼辣、勇敢等东郝湖人的秉性特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易学易唱、朗朗上口、旋律明快的歌谣和舞蹈,以及村民闲暇之余玩耍娱乐的传统游戏。像“耕牛歌”、“夯歌”、“秧歌”、“拉魂腔”、“盘子舞”、“搁六”、“打瓦”、“跳瓦房”、“遛筛子”、“打拉子”、“砸杏仁”、“砍高粱”、“蹦四”、“搁大花”等等。

  “嗷哎!嗷嚎!庄户汉子牛鞭甩得啪啪响哎!牛欢人笑庄稼丰收满囤淌呀!劳作辛苦又幸福把歌唱嗷!嗷哎!嗷嚎。。。。。。”这是依然在东郝湖村老年人中传唱着的古老的《耕牛歌》。《耕牛歌》是东郝湖人长期在田野耕作时吆喝的声调,因其抑扬顿挫,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歌词里的“嚎!过,拐啦!倚!吁!”等都有其特别韵味和特定意义。“嚎”表达的是套好牲口后,让牲口向前迈蹄,开始耕作;“过,拐啦”表达的是牲口耕作到地头时,让其拐弯;“倚”是说牲口相挨的距离过大,让其向一块靠拢;“吁”表达的意思是让牲口停下来;“嗷哎!嗷嚎!”是指由于耕作时间长久,人和牲口都感到困乏了,以此来提振精神,解除累乏。

  盘子舞是属于舞蹈类的娱乐节目,这是东郝湖村传统娱乐文化中的独创。表演时,不要太大的舞台,道具也很简单:瓷盘子一个,筷子一根,人可多可少。筷子击打盘子的不同地方,可发出高低不同的多种音符,悦耳动听。若狂舞起来,盘子翻飞,时而平旋,忽而倾斜,上下 起浮 的盘子如燕飞蝶舞,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当今,社会思想潮流日新月异,文化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将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落实到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发挥其蕴含的正能量,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