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已经吹响“工业强市”的号角,五年之内,工业营业收入要破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提高7个百分点。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的新型产业被寄予厚望。

  如何发展,解决用地问题最为关键。在7月15日举行的“泉城新型产业用地(M0)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济南市工信局副局长黄波透露,截至6月底,济南已实施17个新型产业用地项目,总投资近220亿元,下一步还将继续优化政策、鼓励成片开发。

  张建军

  新型产业聚焦在济南四大支柱产业集群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济南市工信局产业转型升级处处长张建军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说,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增速放缓;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崛起,对空间环境、资源要素、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支撑工业快速发展的诸多要素中,土地有时甚至比资金、技术还重要。2019年,济南主动探索支持新型产业的路径,主动率先在用地领域突破,发布《关于支持新型产业发展用地的意见(暂行)》,随后,济南市工信局又出台了操作性强的《申报暂行办法》。“经过一年多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黄波说。

  张建军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济南市共实施新型产业用地项目17个,总建筑面积378.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近220亿元;其中纳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27.4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0亿元;未纳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192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16亿元。

  细分来看,济南这些新型产业用地项目涉及的产业,29.4%为生物医药产业,29%为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业,23.5%为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材料占11%。这四大产业恰好是济南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实施意见》中要着力打造的先进制造业四大支柱产业集群,2022年规模总量要达到万亿级。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配建职工集体宿舍

  黄波表示,为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济南市已经建立了“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工作机制,在考核上,树立了工业占比不低于三分之一的目标导向;在用地上,划定了工业用地保障红线,每年新出让的工业用地(含新型产业用地),占年度出让土地的比例不低于30%。

  为了防止占着土地却不产生效益,或产生较少效益等情况,造成本就紧张的工业用地指标浪费,济南还将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优化标准厂房,尤其是新型产业发展用地政策,鼓励存量工业用地转新型产业发展用地;每年盘活的低效用地优先支持工业发展,支持重点产业项目用地。

  “发展新型产业,离不开大量人才的聚集,为了吸引人才,我们在政策上有了创新。”张建军说,除鼓励配套建设人才公寓、政策性租赁住房外,还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标准厂房或新型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建设职工集体宿舍,以解决外来人才居住问题。

  济南在现行的新型产业用地政策上也有很多突破和创新,比如配套设施(如生产服务及小型商业、职工宿舍等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最高不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15%;地上容积率原则上在1.5-4.0之间;配套用房的地上建筑面积,最高不超过地上总建筑面积的30%等。

  继续优化政策创新集约发展

  抓住新型产业也就抓住了未来。不只济南,2018年以来,深圳、东莞、广州、佛山、惠州、中山和珠海等各地市,也都陆续针对新型产业用地推出了新政策,比如深圳,新型产业用地容积率最高可到6,东莞市可在35之间;惠州可返拨不超过20%的土地出让金,给项目主体单位做奖励。

  这背后是竞争日益激烈的产业园区,部分地区的产业园区定位不清晰,同质化严重,带来招商难、服务质量落后,形成恶性循环。张建军表示,从全球产业园区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在张建军看来,随着国家技术和研发实力不断提高,产业园区将从附加价值低的加工、代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研发、技术型园区转型;未来,产业园区将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济南市工信局将推动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与发展,以规模发展为导向,鼓励成片开发,维持用地一致性,避免出现主体产业与用地功能不统一的问题;以集约发展为导向,推动产业集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品质发展为导向,建立监管机制,保证用地有序。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