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堪称小麦“癌症”,是全球小麦生产中面临的重大病害,也是威胁世界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难题。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在全球首次找到并克隆抗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为攻克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难题提供有效途径。

  5月22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以封面的形式发表了这一重大成果。记者采访到了山东农业大学团队部分成员,试图揭秘孔令让团队攻克世界级小麦赤霉病难题背后的故事。

  北京时间5月22日,最新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封面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在小麦赤霉病研究领域重大成果。

  做小麦抗赤霉病遗传研究

  实际上是瞄准了国家重大需求

  “这一发现为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更让我们把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团队负责人、论文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孔令让难掩激动之情。

  已经取得了这么大成果,是不是可以稍微松口气了?面对记者提问,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宏伟说:“团队接下来的工作状态肯定得跟之前一样。这篇文章发出来报道一下就好了,但生活还得继续,要加速品种的审定。我们会把材料释放到全国很多育种单位,来帮助大家尽快在品种培育中应用。”

  找到小麦“癌症”的克星,也就意味着解决了世界性难题,但这项成果什么时候才能应用到老百姓的地里去呢?

  “明年应该就有审定的品种了。”王宏伟介绍,现在已有多个小麦新品系进入了国家和省级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明年开始就会陆续出现含有携带Fhb7基因的新品种。“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推广,审定了品种,就可以给老百姓用了。”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做小麦抗赤霉病遗传及品种改良研究工作,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实际上是瞄准了国家重大需求,“尽管非常难,但这个研究对国家有用,也是老百姓需求的,我们就坚持去做了这个方向。”

  “我们研究的是小麦遗传育种,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发期刊是冷门,也不是大家非常喜欢那一类。而我们的成果出来之后,正是因为它的重大应用价值,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给我们发了这篇应用文章,这对我们来说也是鼓励。”王宏伟说。

  图为孔令让团队主要成员。成果主要完成人:孔令让教授(右二)、王宏伟教授(左三),孙思龙副教授(右三)。

  一个实验做了30万次

  分析了2.5万株小麦

  “赤霉病的研究我做了20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几位年轻的同事更是克服多种困难,不敢一刻停歇,就是想快速取得关键性突破。”在谈到团队成员的付出时,孔令让的眼眶湿润了。

  自2008年回国,孔令让就一心扑到了事业上。那时他与家人分隔两地,一年见不了几次面,直到2018年他的爱人回国。据王宏伟回忆:“有一年过年期间,我看孔老师夫人和孔老师在一起的时候,孔老师在工作,他的爱人就在办公室织毛衣、陪着他。孔夫人对家里的支持真的很大。”

  “取得重大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很多学生也付出很多。他们晚上十点前没离开过实验室。”据王宏伟介绍,自2016年基因克隆,团队共分析了2.5万株实验小麦,还将重复性的DNA扩增实验做了至少30万次。“做科学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要求每一步必须百分百准确,一点错都不能有,这实际上也把学生累得够呛。”

  作为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王宏伟自2014年请两天假结婚后,就很少给自己放假了。他从2012年至今,每年的大年三十和初一都泡在实验室,更别提带爱人度蜜月、回龙口老家和外出旅游了。“从个人角度来说,大家都在努力,我觉得谁都一样。”提起自己的经历,王宏伟仿佛在说一件最平常不过的小事儿。

  去年,王宏伟查出了腰椎间盘突出,他通过把电脑抬高站着工作等方式继续看材料写文章,回到家则趴在地垫上工作。“他这个人从来就没有休息的概念,晚上两点前就没有睡过觉。有一段时间我公公婆婆生病住院,他每天晚上到医院陪床照顾他们,白天仍然坚持在实验室。”王宏伟的爱人王斐说。

  学生:

  老师待人和善,课讲得生动

  “我们自豪是他的学生”

  提起团队负责人孔令让,王宏伟用了“良师益友”一词。“我们团队老中青三代人,团结一致很融洽。孔老师很和蔼,从来不训诫学生,我也不训诫学生,孔老师也从来没训斥过我。”王宏伟认为,他们虽然对学生不是那种很严厉的管教,但学生都很尊重老师。

  在采访王宏伟之余,记者还辗转联系到了孔令让的研究生。在农学院2018级研二学生高雨眼中,孔老师待人和善,课讲得生动,赢得了学院师生的敬佩。“他日常工作特别忙,但凡事都亲力亲为,做事非常高效。我们都很自豪是他的学生。”

  “作为院长,孔老师没有架子,平时见面都是笑呵呵的。”高雨回忆,每次聊课题,孔老师总希望学生有想法,同时也要有兴趣爱好。“我们实验室师兄师姐之间都很和善,而且每次去找孔老师聊天,他都会嘱咐我跟大家相处好,不要闹矛盾。或许是孔老师在里面发挥的重大作用,我们实验室师兄师姐关系都特别好,真是亲如一家的那种。”

  2010级农学院农学三班李清林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我最喜爱的大学老师》,文章里的主人公就是孔令让。文中写道:他很忙碌,但从不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反而很注重。他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常会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课堂允许讨论,甚至是质疑……

  “谈到孔老师,我不禁会心一笑,心里暖暖的。”李清林写道。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