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 | “鲁西崛起”的聊城,为什么抢不到“人”?

  △聊城(资料图)

  新浪山东原创编辑/澍野

  2018年,山东发布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支持枣庄、德州、聊城、滨州、菏泽5市加快转型。支持枣庄、德州、聊城、滨州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鲁西协调共进加快崛起,打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引擎。

  由此,聊城成为“鲁西崛起”中的关键一员,受到省里的政策倾斜和重点关注,今后的路仿佛是一片坦途。然而,从目前来看,聊城恐怕有些令人失望了。

  2020年3月25日,山东省委、省政府约谈了聊城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在2019年度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东营、德州、聊城市排名后3位;在双招双引指标上,东营、德州、菏泽市排名后3位。综合考核和双招双引排名靠后,聊城目前所处局面尴尬而被动。

  人才难引进、难留下就是聊城的主要问题之一。聊城投入巨大的公共财政财力,支持办好教育,但如果培养出的大部分人才没有留在聊城,而是去了外地,对聊城来说是否是一种遗憾?

  聊城本地人才流出的同时,外地人才也难流入,聊城人才紧缺的通知频繁地“刷屏”,聊城究竟为什么抢不到“人”?这两个问题如逼近的火焰一般“炙烤”着聊城。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早在一年前,聊城年度考核就已落后。

  那时,聊城召开了2018年度考核总结暨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决定从2019年3月底起,利用2个月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以“聊城要发展 ,我该怎么办”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邀请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

  2019年4月,聊城晚报收到相关留言,随后拿出头版头条,专门讲述了一则人才和聊城擦肩而过的故事,可以说是聊城人才流失的一个典型案例。

  故事讲的是一对就读于双一流高校的硕士夫妻,毕业后在上海成长成才,曾想回家乡聊城就业,奈何聊城没有需求,就去辗转了菏泽。在那里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之后,还是想回归故土,既能生活过得方便,又能为家乡奉献自己的一技之长。

  但聊城较低的工资待遇、虚高的房价,都让两人望而却步。当时,临沂沂南县的一家企业,抛出橄榄枝,开出了比聊城高一倍的工资,并提供给他们一套房居住。最终,他们选择了奔赴临沂,“心里真是含着泪把老人孩子接到临沂”成为他们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上述故事也是聊城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很多漂泊在外的聊城人并非不想返乡置业,相反,他们对聊城乡情眷恋、充满思念,然而在家乡却没有合适的岗位,没有合适的成长环境,并不能够接纳他们。

  因而,当时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当地引发共鸣,引起强烈呼应。在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里,有着对城市发展的满满期待,更有着对现状和期待之间巨大落差的真实反映。

  那时,聊城市下达了“史上最严”准则,对各县(市、区)委书记的明确要求:必须拿出抓经济工作80%的精力抓“双招双引”;聊城市11个县(市、区)的党(工)委书记、县(市、区)长(管委会主任)的双招双引考核成绩,都直接计入综合考核,定期晒成绩单,考核排名后3位且没有完成任务的将被约谈。

  今年3月30日,“史上最严”准则兑现。在聊城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被省里约谈5天后,聊城市委相关代表又对在2019年度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排名靠后的聊城高唐县、度假区,以及“双招双引”考核中排名靠后的聊城冠县、高唐县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

  在2019年度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聊城市还是位于全省排名后3位。聊城人才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聊城“双招双引”在四等中位仅位于第三等,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并“拖累”了综合排名。

  回过头来看,当时“解放思想大讨论”也的确指出了聊城人才问题,聊城的确费时费力奔赴各地进行双招双引,考核落后的相关负责人也确实被约谈了,但是然后呢?

  实际上,思想解放、执行准则、层层约谈都只是过程。真正以结果为导向,能让相关负责人落实行动,切实引进人才、落地招商,把聊城市的经济搞活才是目的,才有说服力。否则,如果仅是一味地“喊口号”、搞“大呼隆”等形式主义,就只能是让人看起来很勤奋,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成了“走过场”。

  实际上,聊城一次次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通知,仿佛是一场不知何时落幕的“巡演”,背后折射出的是聊城人才缺口较大的现实。

  从最近一年来看,2019年6月,《2019年度(上半年) 聊城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聊城市需要引进的人才涉及全市43 家企事业单位,共计108个岗位、207个人才需求;2020年1月,聊城发布的企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涉及全市13家企业(含国企),共计41个岗位、59个人才定额需求,2个不限额需求。

  从引进对象来看,主要包括符合聊城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专业具有学历学位的全日制博士或高级技师,以及相当层次的外国专家等。可以看到,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聊城需求大、门槛高,可谓是“求贤若渴”。

  不过,聊城“急需紧缺人才”与人才工作短板、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成为隔在人才和城市中的“一堵墙”。那么,在城市“抢人大战”中,聊城凭什么“突围”,高层次人才又为何选择聊城?这成为执政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2020年3月20日,聊城市人才工作座谈会召开。为制定“人才兴聊”具体措施征求意见,并对聊城市将要出台的人才新政及2020年人才工作考核办法提出意见建议。

  会议提出,聊城人才工作还存在较多短板,人才吸纳力还不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有些人才政策落实还不到位,整体基础薄弱、总量不足、质量不优的现实没有根本改变,一些人才工程未有突破,各职能部门缺乏沟通交流,人才工作者业务不熟练等问题。

  事实上,聊城人才工作的不足直观地反映在数据上。2019年,聊城市实现生产总值2259.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就业方面,2019年,聊城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低于2018年的7.2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低于2018年的1.62万人。

  2019年,聊城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62亿元,扶持带动就业4596人。然而仍有城镇登记失业2.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9%,虽然尚控制在省控目标3.08万人和3.8%范围内,但失业人数还需进一步降低。

  根据齐鲁人才网,聊城市月薪主要区间为3k-5k,而山东省月薪主要区间为5k-7k,聊城月薪低于山东平均水平,差距达到2k左右。这也与现实正巧对应,相对较低的薪水,对人才吸引力不强,使得人才对聊城“望而却步”。

  网上有个段子,说的是有一个学生物医学的专业人才,在一个三线城市走了一圈,只有宠物店能够接纳他,无奈只得回到一线城市。此事听起来哭笑不得,背后揭示的则是因三线城市产业不振,从而引发人才流失的严肃问题。

  事实上,没有“金刚钻”,揽不来“瓷器活”;没有“瓷器活”,也引不来精工匠。在产业发展方面,聊城传统产业占比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不够,很难为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而,聊城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需要优化,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聊城应该注意到,仅仅打“感情牌”,用乡情来留人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相关硬件配套要跟上。城市建设是吸引人才的“标配”,便捷的城市配套才能让人才生活得更加舒心;经济和城市发展前景是人才选择城市的前提,没有人才愿意在缺乏潜力的城市,孤注一掷“赌”自己的人生。

  目前,聊城人才政策力度不够强,差异化的人才政策是吸引的关键。和大城市抢人才,无需“犹抱琵琶半遮面”,要给人才提供更诱人的条件。这种条件可以实实在在的物质保障,也可以是给予合适的岗位编制、给配偶安排就业等更人性化的措施,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总体来说,招才引智是“双招双引”的重要一环,“双招双引”又是提振经济的关键。要让2020年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走出窘境,聊城就得首先跳出“舒适圈”,把经济、产业、城市建设盘活,让人才政策落实地真真切切。

  目前来看,“革命尚未成功”,聊城仍需努力。

  (本文系新浪山东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浪山东头条 ID:xlsdly”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