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21家4A旅游景区因复核检查不达标或存在严重问题,被省文旅厅给予取消或降低等级处理,这在我省旅游界还是第一次。其实,A级景区复查动真格不走过场,并不是杀鸡儆猴,而是标准化动态管理的本意。

  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目前景区等级分为5级,最高级为5A。对于景区而言,如果能够入围高A级,如同大家熟知的星级酒店标准一样,无异于获得了一块金字招牌。质量等级的评定指标涉及资源保护、游览设施、环境卫生、厕所革命、安全管理、讲解服务等多个方面,等级的高低,也是景区质量标准和综合实力的反映。当然,A级景区复核检查时,上述这些方面也都是重要内容。

  此次我省一次性处理了21家4A景区,数量不算少。据了解,截至2018年12月,山东共有A级景区1276家,其中4A级景区224家。按照这个比例来算,受处理的景区数量,占了全省4A景区的十分之一左右。

  但景区被摘牌,从全国来看,也算不上新鲜事。景区等级也实行分层管理,5A和4A景区分别归文旅部和省文旅厅管理。今年7月底,文旅部决定对5A级的山西乔家大院摘牌,并对昆明市石林景区等6家5A级旅游景区予以通报批评处理,限期3个月整改。更早之前,同样是5A的长沙橘子洲等景区也被摘牌过(后又恢复)。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景区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但在旅游景区标准化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A级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长,重建设轻管理、重创建轻维护等现象却慢慢滋生。很多景区认为进了等级行列就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其实并非如此。

  在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教授看来,此次我省对21家4A景区的处理,其实并不是杀鸡儆猴地做做样子或一时之举,而是一种常态化的管理手段,也是景区标准化动态管理的应有之义。正如星级饭店的管理一样,达到标准就上,达不到标准就下。从管理层面,前几年,景区的星级评定更侧重鼓励行业发展,文旅融合之后,这种能上能下、定期明察和不定期暗访的严格规范,将成为常态化的监督监管机制。

  对于景区而言,从长远来看,景区要时时刻刻绷紧“标准弦”和“质量弦”,不断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质量标准,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服务游客,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