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州陵城区临齐街道张集村张金海:返乡创业打通扶贫致富路

  张金海,男,1973年出生于陵城区临齐街道张集村,陵县金犇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他所创立的金犇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村集体创收近5万元,带动村内就业数十余人,帮助6名贫困户顺利脱贫,为张集村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返乡创业,头脑灵活先致富

  张金海出生于张集村的一个贫困家庭,祖辈世代种地,他的故事和他贫穷艰苦的童年生活是分不开的。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金海10来岁时就开始为父母分担照顾家庭的重任。过惯了苦日子的他早早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家庭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走向社会的他一次次遭遇工厂倒闭破产等挫折,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没有路就自己闯出一条路来,在了解了各方面政策后,年近40岁的他决定回村创业。他紧抓时代机遇,在张集村党支部的配合下,开始投身肉牛养殖行业。万事开头难,土地流转不顺畅、厂房建设缺资金、技术员工不到位等一直困扰着他。面对众多的困难,张金海没有胆怯,在张集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一步步取得农户信任,将问题逐个击破,打通了产业渠道,最终将合作社发展壮大。

  目前金犇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余亩,有钢结构养殖厂区3500平方米,生活办公区600余平方米,配备240型铲车、双排汽车等专业设备,肉牛存栏近百头,资产总额500万元。张金海个人的努力也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规模发展,金犇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6年被评为省级规模化规范小区。目前,合作社年净收益50余万元。

  饮水思源,带领贫民变穷貌

  自己赚了钱、家里生活好了,张金海想到村里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特别是村里的贫困户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可谓是村里的一大难题。农村的事,农民不干,谁来干?

  说干就干,张金海本就是个热心人,村里的大事小情,他能帮一把就绝不推脱,还多次为村里重病村民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凭借他的能力和责任心,张金海成功被推选为张集村村委会委员,他积极参与村内事务,向村党支部提议开展帮带活动,在吸纳更多农户参与合作社的同时,也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

  看着村里人渐渐富起来了,张金海感到由衷地高兴,但他仍希望自己能为真正迫切需要帮助的贫困户做些事情。了解到张金海的意愿后,临齐街道扶贫站积极相应,在对合作社运营情况进行调查并且与张金海本人充分沟通后,决定以金融扶贫项目的方式让张金海参与其中。随后在扶贫站的带领和帮助下,张金海也参与到了对贫困户情况的调查走访当中,最终选定6名贫困户作为具体帮扶对象并与其签订协议,承诺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在此项目中,张金海获得30万元的优惠利率贷款,进一步发展养殖合作社,也成功为这6名贫困户提供工作,帮助贫困户每人每年增收3500元以上。

  用心帮扶,因人制宜授以渔

  在去贫困户家中走访时,张金海发现,每个贫困户家庭的情况各有不同。如果不能因人制宜为贫困户提供适合他们的帮扶方法,那自己的努力也就仅仅浮于表面,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在同临齐街道扶贫站、村党支部研究商量后,张金海确定了自己下一步的帮扶计划。

  同张金海签订协议的6名贫困户中,有两名体健的年轻人,张金海本想为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培训,以认领养殖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手把手帮助们开创自己的事业。然而他们虽然有这个能力,但根植于他们穷苦传统的思想却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张金海便在合作社内举办交流座谈会,鼓励合作社社员同贫困户加深交流,现身说法,慢慢打消他们的顾虑。在张金海的坚持下,两名贫困户在养殖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方面都得到了专业培养,已成为合作社的技术小能手。

  对年老体弱的贫困人员,张金海采取了物质同生活结合的帮扶措施,张金海特意为他们设立厂区看护岗位,并建立弹性工作制度,给予老人足够的照顾和帮助。同时,他还注意到,贫困老人多为空巢老人,家中琐事无人操持,他特意在这个6名贫困户内部开展少帮老活动,在工作上为贫困户家庭中的妇女提供一些帮助和照顾,这些妇女定期去贫困老人家中料理家事,陪老人聊天谈心。

  在张金海的帮助下,目前这6名贫困户的家庭均已顺利脱贫。

  不忘初心,建言献策天地宽

  提起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张金海毫无怨言。他认为自己骨子里是个农民,村里的问题从小就一直刺激和牵着他的心。个人富不足道,大家富才是真和谐。在合作社取得一定成绩后,张金海又开始探索新的帮带模式,不断提出自己的新想法。目前他已与北京一家外资公司取得联系,准备带领村里人向果树养殖行业进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