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日照,创新大潮激荡;万里之外,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批批援疆干部将日照的“创新种子”撒向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生根、发芽、开花。

  第一家儿科保健门诊

  8月23日,当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一行来到麦盖提县(日照)妇幼保健院时,恰巧赶上县里孩子进行幼儿园入园健康体检。

  “在这里,儿童入园健康体检都是免费的。”来自日照莒县妇幼保健院的援疆医生王培增,如今是儿童保健科的主力。这个科室,也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

  “来之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到了这里,还是让我没想到。”王培增说,麦盖提县儿童卫生现状较差,尤其是近年5岁以下儿童伤亡率、新生儿死亡率离健康中国建设指标差距比较大。

  触动之外,在日照援疆和麦盖提县卫健部门的支持下,结合当地儿童保健的实际需要和特点,王培增与同事一起,从无到有,启动了麦盖提县公立医疗服务机构第一家儿童保健科门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疆医生主要通过“结对子、传帮带”的方法,带动当地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服务环境。王培增对三名当地医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技术帮教,使他们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还成立了三个宝宝健康微信群,随时随地在线帮扶,“现在每天的就诊量有50多个”。

  无独有偶,23日上午,产科援疆医生、来自日照市中医院的沙同叶正在为准妈妈们精心讲解孕期保健知识,像这样面对面、心贴心的孕期服务每天都在进行着。

  “刚来时,当地孕妇几乎没有孕检习惯,认知度极低,现在经过我们的宣传,每个月来孕检的已经能有五六百人次。”在沙同叶的带教下,通过各种业务培训,规范孕前孕期保健和分娩前指导,保障母儿安全,该院的孕产妇死亡率、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婴幼儿死亡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孕产妇及妇女查体数量和业务收入也比去年增长超过50%。

  “医院里现在有五名来自山东的援疆医生,都是我们的骨干力量。”麦盖提县(日照)妇幼保健院院长申德晶介绍,2018年10月,该院在日照市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完成改建搬迁并正式启用。新改建搬迁的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设有孕产妇保健部、妇女保健部、婚前体检中心、儿童保健中心、儿童洗浴中心、孕妇学校、产房和病房等。

  不仅如此,改建后的医院还创新拓展业务,填补了许多空白。比如,开展胎儿超声筛查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填补麦盖提县技术空白;在儿童保健方面,首次启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包项目,举行喂养培训等。

  沙海里栽出“新绿洲”

  在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沿着吾尔曼路一路前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注意到,两侧新疆杨笔直成行,郁郁葱葱。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沙漠,植被稀少,狂风肆虐的沙尘天气时有出现。

  “麦盖提县三面环沙,是全国唯一一个沙漠嵌入的县,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县城距沙漠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前些年沙尘天气接近半年。”麦盖提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宇峰介绍,为改善生态环境,2012年县里启动实施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总规划造林面积100万亩,南北横跨50公里、东西纵深20公里,计划分三期实施,目前已完成造林35万亩,原来的沙海已变成一望无际的绿洲。“山东援疆将此项目作为重点援疆项目予以支持,累计安排援疆资金6530万元进行援助,并连续选派4批优秀农林专家来指导植树造林。”王宇峰说。 

  每年春、秋植树造林季节,山东省、日照市援疆指挥部都会组织全体援疆干部人才,到沙漠腹地义务植树,至今已10余次,以实际行动支持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

  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统计,2010年全县的风沙天气是109天,而去年仅有40多天,年降雨量也由2010年的53.6毫米增加到127毫米,风沙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打井滴灌之后,原来有些濒临死亡的胡杨也得到了挽救,‘沙漠变绿洲’的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王宇峰说。

  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也为当地的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提供了机会。

  吾斯曼·阿塔吾拉是库木库萨尔乡尤库日塔瓦尔克期克村1组的贫困农民,2017年3月起,他和妻子一起做起了生态林工程管护员。他告诉记者,自己一共管护林地1458.1亩、两个机井,按时干一些浇水、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每年收入4万多元,生活得到很大改善。通过这个工作,他们一家已顺利实现稳定脱贫。

  “在日照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实施林业精准扶贫战略,安排152名贫困人员进入生态林基地管护林地及机井,月人均工资3000元左右,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大,将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王宇峰说,去年起,他们还建立了1.5万亩林下肉苁蓉产业基地,今年底将进入采收期,亩均效益1500元,总产值2250万元。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将从中分得1000元。

  刺激的沙漠探险之旅

  2017年9月,首架“山东人游喀什“旅游包机抵达喀什,100多名来自日照、济南、青岛、连云港等地的游客首享山东援疆旅游之旅,通过举办旅游包机活动及大力推广宣传援疆旅游,目前日照援疆已经带动进疆游客数千人。这是日照市援疆指挥部把当地自然和人文等资源转化成旅游优势,着力把“刀郎文化”和南疆景点推出域外的缩影。

  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能否把沙漠探险旅游产业打造成致富产业?塔克拉玛干N39°沙漠旅游就是日照旅游援疆的一个重要项目。8月23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就亲身体验了一回这里的沙漠越野。车子在沙海中穿行,翻沙山越沙海。每一次从沙堆上冲下去,都觉得自己的心脏怦怦跳得厉害,整个旅程充满惊险刺激。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这个项目填补了南疆沙漠特种探险旅游产业的空白。”日照市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卜红博介绍,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分五年建设,按照“一心、五区”进行功能布局,“目前已与山东日照市等地和新疆的二十多家旅行社签订合作意向,推介麦盖提旅游资源。”

  在卜红博看来,利用丰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资源发动大众游、休闲游、特种自驾游,游客参与性比较强,可以带动当地人就业,达到旅游惠民和富民的目的。“援疆专列和包机游的山东游客来了好几批,大家的体验都很不错。”N39°沙漠探险基地负责人邵卫东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除了独有的沙漠资源,麦盖提县文化底蕴丰富,日照对口支援麦盖提县以来,把当地自然和人文特点等本土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支持建设了刀郎画乡、塔克拉玛干沙漠N39°探险基地、天鹅湖畔·乐母故里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旅游资源有了,还得有人来。如何吆喝?指挥部的干部人才亲自上阵,电话联系、微信转发……想尽了办法,介绍宣传新疆和麦盖提,让更多人向往新疆、走入麦盖提。“据不完全统计,仅日照援疆干部人才发布麦盖提风景和文化风俗达到上万条,点击量达5万多人次。”卜红博说。

  与此同时,日照市援疆指挥部还拿出专项资金,扶持麦盖提村级扶贫车间,开发旅游产品和纪念品。比如,在卫星工厂投资150万元,扶持建成刀郎刺绣厂,绣成各种工艺生活用品,提高了刺绣附加值;再比如,拿出扶持资金30多万元,建成了巴扎结米乡乌碦村地毯厂,将麦盖提手工地毯推向国际市场。

  日照港集团则在日照市设立了“源疆果缘专卖店”。日照市援疆指挥部推动红枣销售“十城十店”建设,目前已在内地建成3家“麦盖提灰枣专卖店”。仅去年日照援疆指挥部和日照港集团就加工销售当地枣3000余吨,既销售了红枣,又打响了麦盖提农业文化的品牌。

  不长草的地方,成了致富村

  作为日照援疆指挥部重点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位于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的新疆五征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征公司”)蹚出了山东产业援疆的新路子,成为我省援疆工作村企共建的典型。

  步入希依提墩乡喀克夏勒村,映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眼帘的,是平整宽阔的水泥路、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一排排崭新的红色砖房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村里商铺、广场、社区阵地、卫生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变化太大了,村民们都没想到!”回忆此前,村党支部书记卡马斯·加尔恒说,喀克夏勒维吾尔语意为“不长草的地方”。村子位于叶尔羌河扇形冲击区,村民家家住在分散的土坯房里,夏季发洪水,房子经常被冲垮。每家都种着自己的盐碱地,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深度贫困。

  土地资源整合,这是五征的强项

  在省市援疆指挥部推动下,按照村企共建模式,五征公司与喀克夏勒村“两委”达成合作协议,村民把原有的宅基地自愿流转给公司,企业投资500万元,在巴莎公路沿边新建151户高标准安居富民房,对园区内喀克夏勒村实施了整体搬迁。

  “从土坯房搬进现在的安居房,村民都乐开了花。”卡马斯·加尔恒言语中透露出自豪。

  57岁的村民阿米娜·卡迪尔正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忙着给院子里装洗手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看到,院子里的西红柿红艳喜人,圈里的绵羊悠哉地吃着草。这是日照援疆支持麦盖提县发展的庭院经济,每个家庭都有,村民们通过养殖羊、鸽子等,以及蔬菜种植等项目,逐步脱贫增富。

  “不光这些收入,我现在每个月还有五征公司1000元的生活补助,再加上工资,年收入2万多元,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帮她圆了脱贫致富梦,得益于五征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的10万亩农业示范园。  

  2018年冬,五征公司流转并整理种植包括喀克夏勒村在内的3万亩,年底已达5万亩,力争两年内达到10万亩。示范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示范新技术,推广农业全程机械化,努力趟出一条符合南疆实际的农业振兴和农民致富道路。

  “农业示范园包括了规模种植示范区、设施农业示范区、刀郎羊良种繁育示范区、机械组装加工区等,已为当地贫困户提供300多个固定岗位,季节性用工500多人。”五征公司负责人赵斌介绍。

  据悉,农民从传统低效耕作模式中脱身出来,人均年收入由过去几千元迅速提升到2.5万元以上,让喀克夏勒村一举成为当地的富裕村,让周围其他村的村民羡慕不已。

  (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崔岩 高祥 片/大众日报记者 钱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