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践行“四力”山东行:走近沂蒙红嫂,听一曲传唱至今的传奇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当年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沂蒙大地上“红嫂”的传奇故事,在7月的盛夏,穿越时空和历史,从一位20多岁的讲解员口中娓娓道来、从一座座石墙民居中缓缓走来,清晰重现在我们面前,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感动和敬意。

  日前,包括齐鲁晚报、钱江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北京晚报、新京报、封面新闻等在内的十多家全国主流媒体践行“四力”山东行来到沂蒙革命老区的腹地——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这里是“沂蒙红嫂纪念馆”所在地。这个小山村,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热血与激情,如今也因为红色基因与红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7月的沂蒙大地,热情似火。同样火热的,是“沂蒙红嫂纪念馆”里不绝的人流。

  这是一座以原始风貌民居为场馆的纪念馆,石墙砌垒的院落,一座连着一座,带着你走进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红嫂故事——

  红嫂是明德英。这位幼年因病致哑的农妇,从连天炮火中救下了小八路战士,并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伤员;

  红嫂是李桂芳。战火中,她组织同村的妇女以瘦弱之躯,用双肩扛起门板在激流中架起了火线桥;

  红嫂是王换于。她先后收养了86个八路军子女,自己的4个孙儿却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

  ……

  红嫂不是一个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老区上百万人支前、参战。其中,沂蒙妇女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留下了无数传奇的故事。1960年,明德英的故事被编成小说《红嫂》,此后,这些革命老区中,“因党的教育而觉醒进步、因翻身解放而光彩照人、因战争洗礼而忠贞坚韧”的女性,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沂蒙红嫂”。

  “来之前,我特地看了电视剧《沂蒙》,但没想到,纪念馆的实地参观还是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些红嫂的故事,在今天很多人看来,简直有些不可想象,甚至不可思议。但事实上,这种动力正是源于战争年代军民结成的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鱼水情。重温当年的红嫂故事,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一位参加活动的媒体负责人激动地表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如此多的“红嫂”,和当地的红色基因是分不开的,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红嫂精神仍是当地干群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

  据临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泽民介绍,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我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纪念馆设置有红嫂主体展馆展区、红嫂生活体验展区和沂蒙红色遗迹展区。

  红色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沂南,利用红色资源把“红色旅游+”理念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也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以“红嫂”家乡旅游区为核心,沂南形成了占地2平方公里、辐射10平方公里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片区,先后建成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蒙红嫂纪念馆、《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形成了老区脱贫攻坚特色模式。

  如果说,临沂红色之旅让我们看到红色精神在山东的传承和发扬,在泰安、在青岛,全国主流媒体践行“四力”山东行采访团同样见证了山东发展的奇迹。在泰安,乡村振兴让美好生活在乡村拔节生长;在青岛,全球首个5G智慧港口青岛港的现代魅力让采访团成员们啧啧称叹……4天的实地采访,集中展示了山东在促进乡村振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弘扬沂蒙精神和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的成就。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