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温差40℃的“冰工厂”工作是啥感觉?“冰与火”仅一门之隔!

  前段时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们纷纷出动,体验夏季户外工作者的艰辛。

  上周骄阳似火的济南让人感觉又闷又热,最高气温将近40℃!即使在29日下午一场雨过后,炎热依然不减。

  “这么热的天气真想躲进冰箱里!”这句话应该是市民在高温天里最美好的向往了。那么大热天在“低温环境”中工作到底爽不爽?

  30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济南市长清区的一家综合类制冰厂,再次体验“冰火两重天”的工作环境。

  刚下车时看到的“制冰厂”和记者想象中的“冰冷”完全不搭界。从外面看,冰厂建在一个占地约为500平方米的院内,与平时所见到的农家大院没有太大差别。

  进入制冰厂的大门,该冰厂总负责人周东方先生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候。周先生表示,他从2008年开始从事这项行业,至今已经有11年的经验,这所厂房的总投资大概在600万左右。

  “冰工厂”其实不“冰”!

  随说着,记者来到了制作冰袋的厂房内。厂房里有三台机器正在运行,有条不紊地运输着已经制作完成的冰袋,在冰袋出口处,有工人把冰袋接住进行分装。制作冰袋的厂房内并不凉快,甚至在一个巨大风扇运行的情况下,记者还在持续冒汗。

制作冰袋的机器正在制作并输出已加工完成的冰袋。制作冰袋的机器正在制作并输出已加工完成的冰袋。

  当记者提及制冰厂为何不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时,周先生表示,自己的是相对综合性的制冰厂,会生产冰袋、干冰和食用冰块,三种类型的食品级冰类制品,但是对于这三类冰类制品其实不完全在“低温环境”中生产。

  周先生在制作冰袋的厂房内拿出一个冰袋向记者介绍,这就是他们厂所制作出来的食品级冰袋,重量以每袋250克为标准。冰袋内的是“蓄冷剂”,是一种温度在0℃、半胶质的物体,该制冰厂一天可生产四到五万袋,一般会在电商行业冷链运输中使用到。

  当日记者所见到的冰袋是在常温状态下贮藏的,冰袋没有形成固态,是半流质形态。对于加工好的冰袋如何贮藏、运输,或者到底“冰还是不冰”,根据客户的需求,选择是否低温贮藏还是常温贮藏。

  随后,记者又来到制作食品级干冰的厂房内,这也是正常温度的室内环境,制作干冰的机器没有开启。

  周先生向记者展示已经制作完成的直径分别为3毫米、16毫米的干冰。周先生打开存放干冰的箱子,揭开一层黑色的塑料布,当干冰接触到当日30℃的室外温度后,立刻开始挥发出一股冷冷的雾气。周先生表示,干冰的温度为-78℃,尽量不要用手直接触碰,谨防冻伤。

已经制作完成的干冰。已经制作完成的干冰。

  当问及食品级干冰的用途时,周先生表示,干冰这种物质非常绿色、环保,而且可以循环利用。干冰不仅仅用于冷链运输、制造舞台效果、消防领域等,如今更多的用于清洗模具、清洁车辆等方面。平常来讲,济南不少汽车4S店都会有很多购买干冰的需求,所以,干冰的用途还是非常广泛的。

  厂房内摆放了七八个盛干冰的蓝色箱子,周先生说,一般机器的生产时间约为凌晨2点开始工作,截止到早上8点为止。最繁忙的时候就是赶上如双十一这样的“电商盛事”,那个时候由于冰类制品需求量大,所以机器基本24小时工作运转。

  食用冰厂房不怎么透风,让人直冒“冷汗”

  最后,记者随周先生一同来到了制作食品冰块的车间,这个车间是相对密封的。周先生解释道,因为冰袋和干冰都是食品级的,但终究不是直接入口的食品,对于环境没有太高的标准,但可以直接称为“食品”的食用冰块来讲,环境就要比较高的标准了,需要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

工人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演示如何收集食用冰块,并封口。工人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演示如何收集食用冰块,并封口。

  进入制作食品冰块的厂房需要经过两道“杀菌门槛”。第一道是需要更换工装,戴上帽子、口罩,并通过紫外线灯杀菌;第二道步骤是需要用消毒液洗手后,再进入食用冰厂房。

  食用冰厂房是一个比较潮湿、阴冷,没有明亮光线的环境,只有一盏紫外线灯发出幽幽的紫色光线。周先生表示,该厂房的温度约为-1℃左右,是这三种冰类制品里最“低温”的环境了,也相对密封,虽然是低温环境,但空气不流通会比较闷,也会出“冷汗”。

  作为可以直接入口的食品,首先关心的是一定是品质问题。制作食用冰块的水质怎样?周先生向记者表示,制作食用冰块的水是自来水,经过一系列的过滤环节,当净水标准远高于国家标准后,再进行储存、制作冰块。

  进门的右手边,就是生产食用冰块的全自动食用冰机器。食用冰以5公斤为一袋,食用冰机器一次约生产200-300袋,每天工作4-5次。在机器运行的同时,旁边已经有工人拿着已消毒的塑料食品袋,在等候收集。

  食用冰块用塑料食品袋收集完毕,就会存放在-10℃~-18℃的冰库中,等待客户下单运输。

温度在-10℃~-18℃的冰库温度在-10℃~-18℃的冰库

  记者体验>>

  冰冰凉、透心凉!

  夏日里的“清凉美差”不一定“美”

  炎炎夏日,热得人都想住进冰箱里,有木有?!如果此时接到一份去冰工厂体验如何制冰的“美差”,你会不会跟我一样欣喜若狂?

  7月30日,记者一行三人来到济南长清区一家综合制冰厂。下午三点,地面温度直逼40℃,为了赶快降温,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清凉”体验。

  因为制作的是食用冰块,为保证清洁卫生,在正式进入制冰室前,我被要求先换上工装。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和帽子,把耳朵和头发也全都塞进帽子。全副武装后,估计连亲妈都认不出我了。

  本来身上的汗就没有退去,再加上穿脱这一阵折腾,汗从我包裹严实的脸上流到了脖子里。

  接着我被引入消毒间。在这里,先要对鞋底进行消毒,然后洗手、烘干、消毒。我快速完成准备工作,终于可以进入“冰库”清凉一下。

  推开制冰室的门,想象中第一眼看到的画面是冰天雪地,一秒入冬。然而事实是,偌大的房间里只有一台大的自动化制冰机在轰鸣运作,一位包裹严实工作人员正忙着装冰。温度据说大约-1℃,但体感上并不冷。说实话,眼前的场景令我大失所望。

  既来之则安之,那就开始干吧。制冰机里将冰成排制出,在出冰口自动打成2cm*2cm大小的方块。

我的任务就是负责将冰块装袋、称重、封口、运到冷库。我的任务就是负责将冰块装袋、称重、封口、运到冷库。

  我坐在出冰口前,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开始工作。我拿过一个消过毒的塑料袋,把手伸进去将袋子撑开,准备装冰。但还没开始就被叫停了,工作人员递给我一个新的装冰袋,说:“这是食用冰,手接触袋子内部不卫生。”没想到我一个无意的动作,竟浪费个袋子。

  接过新袋子,仔细捻开口,把它罩在出冰口下方,轻轻一踩脚下的踏板,哗啦一下,冰块倾泻而出,袋子猛一沉,我一个没防备,冰袋差点就从手里滑出去。幸好下方有个秤接着。因为每袋冰块标准是5公斤,所以,在出冰口下方,放置了一台秤,可以一边接冰,一边称重。

  我调整好冰袋,把它放在秤上,继续装。这次紧紧攥住袋口,踩下踏板,又是哗啦一声,大批冰块跳进袋子。低头一看,重量显示5.8kg!我还没使劲踩呢,怎么就超出标准这么多!我用铲子把多余的冰块铲进另一个袋子里。工作人员说,铲出来的冰因为放置时间太长,一是融化严重,一是为保证食品只能倒掉。啊?我的一个不小心浪费了一斤半的冰!

  铲进铲出好几次,一袋冰块终于达标了。我提起冰袋,拿到紧邻的桌子上用封口机进行封口。把冰袋口对齐放在两片压膜板之间,踩下桌子下方的踏板开关,等指示灯由红变绿,就封口成功。看起来使用简单的封口机,竟然把我给难住了。

  我将踏板一踩到底,指示灯很快变绿,等我反应过来,指示灯已经绿了有三四秒钟。我赶紧拿出冰袋,发现袋口已被高温融烂。第一次封口失败,第二个袋子被浪费。这时我丝毫感觉不到冰室的凉爽,头发被汗浸湿,闷在帽子里,非常难受。

  再次封口时,我等指示灯一变绿,就立马松开踏板。一看袋口,因热融时间太短,没被封住!工作人员过来帮忙,“你是新手,这个度不太好把握。”她边说边示范起来。只见她踩下踏板,在指示灯变绿一秒后抬起脚,袋口被结实地封住了。

  冰装好了,要运到冰库定型储存。一打开冰库的门,一股白气夹带着冷气扑面而来。好凉快!我主动请缨,站在冰库里,负责将冰袋摆放整齐。

  冰库里温度在-18℃,库顶上和地面上布满厚厚的冰凌。这正是我想要的“一秒入冬”!我的汗很快就退下去。摆了一会儿冰块,手就被冻得冰凉,特意穿的牛仔裤也挡不住凉气入侵,我的膝盖被冻得隐隐发疼。脚下就像生了根,被冰碴子差点冻住。

  起初的清凉一下变成了“冰冰凉、透心凉”,我赶紧从冷库里出来,热浪瞬间扑面而来。来来回回搬运了几次,身上反复出汗,反复被冻干,冷热瞬间交替的感觉真是酸爽。

  我真切体会到“冰火两重天”是啥滋味了,以后再热我也不说要住进冰箱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崔可腾 周静 夏侯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