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保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但现实中一些地方,农村低保却成了备受觊觎的“唐僧肉”,低保“养懒汉”现象突出。对此应加以高度警惕。

  30多岁就不想干活,只想“混低保”

  有村民反映,村里有人30多岁就不想干活了,整天想方设法混低保。

  如明明有劳动能力,却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拒绝劳动,撂荒承包土地、山林、水塘等,也拒绝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就业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

  还有人,拒绝配合入户调查,隐瞒家庭真实收入,甚至转移、放弃个人资产。这些人,明明不缺低保那点钱,却硬是把低保当作“唐僧肉”,吃到嘴里才安心。

  还有些人,家庭收入其实还可以,但总是购买高档非生活必需品或长期高消费,实际生活水平远超当地农村低保保障标准,通过各种方式“哭穷”,来将自己纳入低保范围。

  收入“超标”,却迟迟不退保

  为何会出现上述情况?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不够完善。个别地方政府未能对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细化分类,往往倾向于将各种救助福利集中投向低保户。这既无法有效保障低保边缘户、临困户等群体的生活需求,也可能导致低保户在享受各种救助福利的过程中沦为“懒汉”。

  农村低保退出机制不够健全。个别地方政府未能及时将符合退出条件的低保户移出低保保障范围,既浪费了宝贵的低保救助资源,也可能降低低保户对于就业的兴趣。

  监督机制不完善。农村低保工作人员配置不足,难以及时有效发现和解决低保过度依赖问题。

  低保政策宣传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在低保宣传工作中,未能重视广播、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平台的综合运用,难以让广大农村群众及时了解低保政策,也无法有效发动广大农村群众对收入“超标”但迟迟不退低保家庭进行监督举报。

  就业培训不充分。一些地方对具备劳动潜力的低保户,未能采取有效的促进就业措施,如开展职业培训、增设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补贴等,导致其就业意识不强,更倾向于放弃工作机会而消极依赖低保。

低保如何才能“扶贫不扶懒”

  低保如何才能“扶贫不扶懒”

  农村低保是帮扶贫困农民家庭的专项资金,对于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扶贫不扶懒”,决不能任其变形走样。

  应优化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对救助对象进行分类,不必将救助范围局限于低保户,可以适当延伸至低保边缘户、临困户等群体,避免部分农村低保户在“福利叠加”的影响下形成低保依赖。

  健全农村低保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农村低保工作,定期了解低保户收入水平的变化,对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如果低保户收入超过低保线,即需退出低保保障范围。

  健全低保申报制度。实施经济情况变化申报制度,不论是在收入突然减少或负担突然加重而要求追加救助时,还是在获得稳定工作、收入水平有所增长时,低保户都需要及时向主管部门申报情况变化。

  实施定期申报审核制度。每隔一段时间,例如半年或一年,低保户都需要再次提交申请,经审核合格后,方能继续享受低保福利。

  完善农村低保监督机制。可尝试成立编制外的农村社会救助机构,为了保障监督效率,需要确保救助工作人员数量不低于3人,并为其配备工作必需的信息设备,以便准确记录和动态更新低保户的基本信息,及时发现符合退出条件但隐瞒信息的低保户。

  加强低保政策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广播、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平台,全方位推进低保政策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入户宣传,以面对面讲解的方式提升农村群众对低保政策的知晓率。对收入“超标”但迟迟不退低保家庭,一经查实可将其列入“骗保”黑名单。

  (新锐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