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比学赶超、奋勇争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正从“一年全面起势”向“三年初见成效”迈进。

  当前,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到了最“吃劲”的时候。各地如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用积极作为化解转型之痛?

  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专题报道,走进山东各地,聚焦中心工作,助推我省的新旧动能转换。

  目标,下一个深圳

  以平台思维破局,青岛打出三张牌

  青岛会成为下一个深圳吗?在“学深圳、赶深圳”浪潮后,青岛正在进行一场城市升级战。在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拐点,青岛抓住机遇,从战略定位、思维模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以平台思维破局,青岛正在打出战略、区域、企业三张牌,以期完成一场伟大的城市升级。

  把青岛打造成

  中国北方的深圳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3月27日,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深圳举行的青岛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上说的这句话,被很多企业家反复咀嚼。这句话蕴含什么深意?为什么被视为青岛“双招双引”的金字招牌?

  近几年,随着中西部城市崛起,中国经济东强西弱的态势发生改变。从2012年后,北方经济规模占比开始下滑,2018年降到38%左右,南北经济失衡的状况越发明显。2018年南部16个省市区中,仅有重庆和海南增速低于全国。北部15个省市区中,仅有陕西、河南、青海、宁夏四省市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北方降速,就是因为市场不活跃。北方如何搞活?谁能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支点,驱动中国北方经济新一轮发展活力?

  当下经济形势下,需要北方城市出一个“深圳”。从区域交通、自然条件、经济金融基础、港口贸易能力、国际知名度、人才聚集度、产业水平等看,谁有资格获得“北方深圳”的定位?

  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从经济总量看,深圳第一,青岛第二;在整个北方城市中,除了北京、天津外,青岛是第三个GDP过万亿元的城市。2018年,天津GDP增速只有3.6%,青岛为7.5%。北方要搞活,青岛的号召力很强。

  在深圳举行的青岛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上,王清宪向外界明确传递这样的信息:在新时代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国家战略中,青岛要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个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对内要与京津冀、沿黄流域、东北三省形成发展互动,对外要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成为面向世界开放、整合全球资源要素的新高地。”王清宪说。

  形象地讲,就是青岛要做中国北方的深圳。青岛向到场的600家企业亮出了青岛要打的“战略牌”。

  城市发展

  借鉴平台思维

  在青岛“学深圳、赶深圳”浪潮中,一个高频词就是“平台思维”。王清宪率青岛市党政考察团在华为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平台思维。王清宪说,“华为的发展思维、战略、逻辑很值得政府部门和城市发展借鉴。对华为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产业生态体系的做法,要认真学习研究。”

  平台思维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模式,这种思维逻辑如何用于城市发展?

  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日报》5月7日在头版刊发评论《勇当全省“绝对第一” 提升青岛的首位度》。按照“很北方”的思维方式——区域内主要城市是彼此争项目还是要政策?这个局怎么破?这需要相当高的政治智慧,更需要模式创新。

  在青岛市“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会上,王清宪说,青岛市要跨越式发展,我们的脑子一定要转方式,需要更多市场化逻辑。好多看着没有办法的,一转向市场化,又好又快。

  3月29日至4月3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先后到威海、烟台、青岛调研。刘家义明确指出,推动胶东半岛一体化发展,不能搞同质化竞争,胶东半岛要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半岛城市群。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陈维民曾分析了青岛与周边城市十三五重点发展产业,发现在汽车、机械装备、石化、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出现高度重合。

  建立城市合作机制

  竞逐优质资本

  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在经过28年探索后,已迈出很多实质性步伐。2018年6月,由上海市松江区发起的G60科创走廊升级为上海、嘉兴、湖州、杭州、金华、苏州、合肥、芜湖、宣城9个城市组建的全国首个跨省实体化运作的一体化发展集群。

  4月10日,王清宪在2019春季央企青岛行上透露,青岛正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协调完善与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城市的合作机制。青岛正在积极对接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金融、财富服务、咨询、会展、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新业态、新模式,将为半岛城市群城市提供交流、推介、展示、招商、会议等方面的服务,打造胶东半岛面向国际的“客厅”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平台。

  这5座城市,经济体量总额3.2万亿元,总人口3164万人(数据来源于2018年各地统计公报),青岛的辐射力从何而来?

  5月9日在青岛举行的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不仅是青岛加入到对优质资本的竞争中,更是平台思维下的一次成功运营。在这个面向全国的有竞争力、有操作性的招商引资平台上,通过市场化角度,各方找到参与和深度融合的办法,把汇集来的资本再辐射出去,将胶东半岛5个城市、山东16个城市,甚至北方城市紧密融合在一起。

  在资本流动中,各地分工定位、优势互补都由市场调节,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而产业链、价值链的最优配置,也让区域协同效应势不可挡。总部在潍坊的歌尔股份,在潍坊布局的有生产基地,在青岛和深圳布局消费类电子产品研发,分别与高通、中科院长光所在青岛成立研发中心,与崂山区政府投资67亿元建智能传感器项目。青岛有关方面透露,下一步,在青岛举行的很多活动都会邀请黄河流域、东北三省的城市参加。

  让大智库大企业

  来做“操盘手”

  当王清宪在深圳喊出“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后,华为、富士康、中兴、宝能、恒大、正威等纷纷确定在青岛布局一大批高科技大项目。

  青岛吸引这些一流企业来青岛,整合青岛的资源、山东的资源,这就是青岛在平台思维下要打好的“企业牌”。

  “借助大智库、大企业的角色,让他们谈青岛,谈青岛的机会,谈青岛的未来及青岛的战略和优势。”在“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会上,一位副答辩人这样说。

  现在,青岛请华为过来梳理本地1900多家信息领域的企业。华为这样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来青岛,不是落地一个项目,而是作为一个平台,站在全球高度为青岛设计信息产业链,建设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这种平台思维下的产业链、价值链整合,它的厉害之处是形成一个区域间的网络结构,最终形成合作大于竞争的局面。

  与青岛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启迪控股,与同方、紫光并列为清华系资本运作三巨头,专注于科技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参股了世纪互联等上市及非上市企业800多家,累计孵化企业超过1500家,孵化上市企业16家。启迪科技园已经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和地区。

  资源型城市大同的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其中就有启迪的手笔,启迪在大同建立了启迪大同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还参与了雄安新区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建设。今年3月,雄安集团入股启迪控股成为第一大股东,更促进启迪深度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像启迪这样兼具国家智库色彩的科技服务创新生态平台,一方面能影响国家战略规划的制定,同时掌握大量产学研资源、又有运作孵化器的丰富经验,把这样一个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平台引入青岛,帮助青岛整合全球要素资源,这是青岛下的一招妙棋。

  4月29日,王清宪赴京考察启迪控股时,再次强调以平台思维营造科技创新服务大生态。

  据悉,启迪拟将区域总部落户青岛,拟在青岛设立启迪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

  政府与企业家一起

  建设高新产业园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突破行政壁垒,不断地模式创新,最新动作就是深圳和哈尔滨的“升级版”飞地经济。5月上旬,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率团赴哈尔滨考察,此行最重要的成果是哈尔滨深圳产业园区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同样,在曾经的流亭机场片区,青岛将与深圳企业家一起建设深圳企业家青岛高新产业园。这个管委会+公司模式运转的产业园,将由深圳企业来设计产业链条。

  3月27日,在深圳举行的青岛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上,青岛市政府与正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正威集团与城阳区政府签署深商产业园项目和未来之城开发建设项目。

  由深圳企业家来运作深圳青岛企业家创新园区,正是通过像正威集团这样的大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把创新创业园作为一个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

  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产业政策?为什么深圳能成为中国手机产业中心?青岛拥有海信海尔等国际品牌,在冰箱、洗衣机、电视、电动汽车等领域成绩骄人,为什么没有冒出在全球叫得响的本地手机品牌?

  这个在深圳完全被放养的手机产业让人深思。现在,青岛正在运作的深圳青岛企业家创新园区无疑是一块“试金石”。

  人才、科技、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法律、多层次资本市场……所有这些要素,都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机因子。处在剧烈变革中的青岛,不光引进的是正威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和他们背后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引进“深圳精神”。从和王文银这样的企业家近身接触中,深圳精神最深处的创新与奋斗,也必然会给青岛本地企业灵魂上的冲击。

  深夜,十二点散会

  官员答辩,青岛官场的头脑风暴

  5月16日晚7点半,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会堂,又一场答辩在这里举行,围绕科技引领城市建设攻势作战方案展开头脑风暴。分管副市长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坐在答辩席,面对数百名观众、接受评委现场提问。近一个月来,这种特殊的答辩形式在青岛已进行了五场。答辩给青岛带来了什么?或许这很难有量化结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就像蝴蝶扇动的翅膀,正在给青岛带来一股创新思想、敢想敢干的新风气。

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答辩现场。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答辩现场。

  发起15个攻势

  作战方案逐一论证

  又是600人参加,又是持续到接近夜里十二点。如果说4月14日第一场答辩时,大家对这种形式多感慨“前所未有”,经过数次答辩后,青岛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公务员们已熟悉了这种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思想碰撞。

  围绕聚焦走在前列、聚焦高质量发展等六个聚焦,青岛强化作为山东发展龙头的担当,“学深圳、赶深圳”,发起15个攻势。如何攻下一个个山头?青岛决定以答辩的形式对15个攻势作战方案逐一研究论证。

  答辩的意义远远不是答辩本身,它还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是一个释疑解惑、广泛宣传的过程,真正增强和实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严谨性、稳定性,明确制度创新的主攻点,确保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都务实管用。

  在科技引领城市建设攻势作战方案答辩前,海洋、国际时尚城建设、“双招双引”等攻势行动方案已被搬上答辩席上,参与人数也从最初的400多人到后来的600多人。

  答辩的形式和高校的论文答辩有几分相似:牵头市领导为主答辩人,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主要起草人作为副答辩人,他们坐在答辩席上,用大约一个小时汇报攻势作战方案后,接受提问。评委则由副市级以上领导同志、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专家学者组成,同时邀请青岛当地的企业家和投资青岛的外地企业家参加,并现场提问。5月16日的答辩中,还首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出现在答辩席上。

  答辩在青岛掀起一轮热潮,许多部门工作人员主动要求参会,青岛市直部门工作人员兰浩明(化名)就是其中之一。4月25日晚7点,“双招双引”攻势行动方案答辩会,兰浩明准时出现在会场,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想聆听一下领导的思路、方法和要求,以及专家的看法。”他说,这些可以促使自己从不同视角看问题。

  起草时多轮征求

  三十余部门意见

  兰浩明不知道的是,为了这场答辩,相关部门忙了整整两个月。

  青岛市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所以这场答辩备受关注。“双招双引”攻势行动方案由市委组织部、市商务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民营经济局和各区市、功能区起草。

  早在今年2月,起草工作就已启动。为提高方案质量,有关部门先后多轮征求38个市直部门、区市、功能区和企业机构意见,吸纳了部分部门(单位)提出的修改意见。起草中,还征询了德国工商大会、香港贸发局、毕马威等机构和著名跨国公司研究专家及法律专家的意见。

  “从2月开始研究起草,到答辩前的这两个月间,方案多次修改完善后,任务更加明确、措施更契合实际、更具针对性和突破性。”青岛市商务局参与答辩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

  在这期间,3月25日下午,青岛市党政考察团抵达深圳考察学习。学深圳、赶深圳,青岛瞄准深圳在对外开放、营商环境、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放大坐标,自我鞭策。

  边学边做,如何把取到的真经化为实践?“双招双引”方案结合实际、对标深圳,把部分符合市情的经验做法纳入方案中来。“不论理念还是具体做法,都有所体现。”参与起草的工作人员说,例如,方案中加入的“产业链”概念,就是受深圳产业布局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启发。再如鼓励工业“上楼”、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都是直接借鉴了深圳的做法。

  这位工作人员直言,一些创新举措对现有政策是种突破,“但得先敢想,如果连想都不敢,那肯定会停滞不前”。

  最终,方案汇报稿形成了1.7万字,并被浓缩在了120多页的PPT中。“要在一小时之内让大家了解这么多内容,不容易。”且因有提问环节,要面对学者和企业,工作人员还不得不站在观众角度,设想若干个问题。“担心有些问题太冷门,思考的过程也是重新审视、细化、完善方案的过程”。工作人员还专程去听了前两场答辩,以寻求启发。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容纳六百人的会场

  加了一百把椅子

  一旦投入进去,两个月也就不显得长了。4月25日,真正的检验马上开始。

  那天,参与答辩的工作人员下午4点半就到了会场,晚餐是在现场吃的盒饭。临近开始,入场的人越来越多,“比想象中多,可以容纳600人的会场,最后加了约100把椅子。”现场工作人员回忆。

  这场答辩,牵头市领导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庆国作为主答辩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市商务局局长赵士玉和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旧动能办常务副主任张旭东作为副答辩人。

  在介绍方案后,一个个问题抛来:“双招双引”工作中,如何打出青岛的品牌?如何运用市场化的手段、营造法治化的环境?答辩人逐一“接招”,据青岛当地媒体播出的画面中,在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时,青岛市商务局局长赵士玉说:“你是在提问题,也是在点穴,刀刀见血,我试着回答一下。”

  你来我往,5个小时不知不觉间过去,整场答辩共回答了33个问题,现场还收集了书面建议96条。

  所幸答辩人实战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对绝大多数问题可以从容应对。“虽然答辩席上准备了很多材料,但这是辅助性的,现场靠翻材料就被动了,更多是靠脑子里的东西。”

  答辩顺利,结束时已接近零点。“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同时也觉得兴奋、激动。”参与的工作人员说。

  同在现场的兰浩明则有另一番感受:“这不是个挑刺、争论的大会,而是个建设性的大会、是思想大讨论,指责没有意义。”他说,以前制定计划和方案多是少数人在酝酿,工作方法保守,答辩就是要汇集几百人的智慧,大家的目标是共同的,就是要做好方案设计,使得政策更具稳定性。

  真正的忙碌

  在答辩之后

  实际上,这场答辩后,不论商务局这名工作人员还是兰浩明,都没有停止忙碌,更紧张的时候才真正到来。

  当晚,这名工作人员回到家已经凌晨一点,一个安稳觉后,又快马加鞭投入到意见建议的总结归纳中。经过详细梳理,答辩会上提出的33条意见建议被采纳了20条,另外13条属于操作层面的内容,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推进。现场收集书面建议96条也已采纳18条,其他意见建议因不直接涉及行动方案内容,将在下一步工作中细化研究。

  兰浩明之所以忙碌,是因为他所在单位要参与的答辩还未开始,他和同事们正紧锣密鼓地准备。“我们曾以为是谈谈近一年的工作打算,后来发现市里不是要搞这种‘突击’,而是要谋全局,现在就要对未来两三年甚至更久以后的发展路径做到心中有数。”

  起草方案时,他会回忆大学毕业站在讲台作毕业答辩时的场景,遇到严厉的老师,还有同学开玩笑说是进入了“死亡之组”,这15场答辩也一样:“那场景肯定紧张,何况要接受二三十个提问,准备不好能禁得住这么多人问吗?”

  做过去不敢做

  甚至不敢想的尝试

  答辩正在青岛引发“蝴蝶效应”,“开门纳谏”不仅无形中增加了政府机关的责任和压力、让政策更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让政策制定者大开“脑洞”,做过去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尝试。

  青岛提出要走在全国前列,勇当全省绝对第一,青岛的每一项工作、各区市各单位的每一项工作就得走在全国前列。要当“绝对第一”,要有打破条条框框的意识和勇气。

  青岛一名“80后”公务员说,以前做事情讲究“合规合法”,这容易陷入机械化的操作模式,现在应当考虑以前的依据是否合理。“社会发展这么快,怎么还能沿用二十年前的政策规定?”比如,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可以解决许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可以大胆尝试,“如果能解决95%的事情,就不要纠结于可能存在的5%的问题。”

  有人在比学深圳后发现,很多政策创新,即便是轻微的,也能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答辩正是逼着公务员群体开动脑筋想事情,正视缺点和不足,多考虑能不能制定出深圳那样的政策。”

  一名参加过答辩的公务员说,尽管部门答辩已经结束,但他仍密切关注其他正在进行的答辩,在这个过程中,他更关注方案是否有创新性做法和突破,能给青岛带来什么,“青岛发展需要这样。”

  在初夏夜晚的五四广场上向前望去,灯光秀绚烂魔幻,而青岛不少公务员无暇欣赏这些,他们对工作投入了极大热情,有的仍在加班:“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认为自己最好,青岛发展不能耽误时间。”这种紧迫感已形成共识。

  来源|齐鲁晚报(qiluwanbao002)@齐鲁壹点记者 蔡宇丹 马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