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今天,“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呐喊犹如一声春雷,震惊中外。北京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因青岛主权问题而引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青岛因此与五四运动紧紧连在了一起。

  100年后的今天,青岛五四广场上“五月的风”雕塑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炬,穿越百年时光,传递着火热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感召着青年人在新时代用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新时代创造新奇迹。

  “还我青岛”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幕,讨论对战败国处置及其殖民地分割问题。然而,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的包括解决“二十一条”和山东问题等七项要求均遭到蛮横拒绝,没有列入大会议程。会议炮制出来的决议只字未提青岛交还一事,巴黎和会上中国关于山东及青岛问题的交涉完全失败。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刊出总统顾问、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一文,沉痛宣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证实了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出卖。

  消息传出,舆论大哗,群情激奋。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高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北大学子谢绍敏悲愤不已,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4日,3000多名高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他们纷纷涌上北京街头,高呼爱国口号,为国家存亡奔走呼号。“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北京高师学生高举用白布书写的对联,由匡互生和几名同学带领,沿路散发传单,登台演讲,观看的民众无不动容。

参加游行的学生走上街头。参加游行的学生走上街头。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了赵家楼胡同,却发现曹宅大门紧闭,由于房屋围墙太高,无法翻入,盛怒之下的学生将旗子掷向院内,高喊“卖国贼曹汝霖快出来!”这时,匡互生从人群中纵身跃上窗台,一拳将窗户玻璃击得粉碎,把窗户上的小钢筋拉弯,率先进入曹宅,紧接着又有四五个学生翻了进去。宅内几十个全副武装的警察,早被外面的呼声所震慑,看见匡互生等跳了进来,更是目瞪口呆,竟自动取下刺刀,退出枪弹。匡互生等迅速将笨重的大门打开,学生们一拥而入,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赵家楼的烈火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自此,各地青年纷纷响应,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学生的五四游行队伍中,有一位来自青岛的学生领袖——蓝志政。5月4日当天,蓝志政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走在队伍最前列,带头冲破北洋政府教育部和军警的阻挠,严厉声讨卖国贼,被誉为五四“蓝大帅”。

  时任陕西学联会长屈武在回忆录中提到,6月下旬,他作为10名学生代表之一,赴京向总统徐世昌请愿。屈武激于爱国的义愤,冲着徐世昌声泪陈词:“现在国家都快要亡了,今天丢青岛,明天丢山东,后天就可能丢整个华北!”说罢以头碰地,血流如注。徐世昌被迫答应学生的要求。

  正如1919年《每周评论》所说:“国民愤怒达于极点,各地各行互相来往。山东人到北京,北京公民到山东上海去,共同的目的是外而争回青岛,内而惩国贼。”

  山东救国热情尤为高涨

  与此同时,由青岛问题而引发五四运动的山东救国热情尤为高涨。巴黎和会代表、外交家顾维钧曾在回忆录中提到,巴黎和会开始不久,山东省议会即致电中国外交代表:“青岛问题务请坚持,万勿退让。”并告诫他们:“鲁民全体,誓以死力对待”。4月12日,济南各校学生代表成立山东学生外交后援会,推派代表孔祥柯、许宗祥前往巴黎,直接向巴黎和会和中国外交代表请愿。

  北京大规模学生运动爆发后,山东各界爱国斗争更趋激烈,全省迅速掀起一个以济南为中心,以声援北京学生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北京学生游行次日,济南各学校学生首先响应北京学生,冲破阻力,组成学生会,带领学生集中西门大街,分赴商埠、城郊,抵制日货,拒乘日本人霸占的胶济路火车。23日,为响应北京学联五二O罢课宣言,力争青岛等问题,济南中学以上各校当天一律罢课,发起游行、讲演、散发传单、抵制日货等活动。除济南外,全省各地都爆发了不同规模的爱国运动。

  “一统旧江山。亚细亚文明古国四千年……亡国史,读之心寒。”

  距青岛130华里的诸城县,在音调哀怨沉痛的爱国歌声中,以高小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反日大会正在举行。三个年级的学生轮流推出代表上台演讲,讲到青岛和胶济铁路已经掌握在日本人手里,矿山也要归日本人开采,讲到3800万同胞将要做亡国奴,在场群众不由失声痛哭。三年级同学王伯年跳下台去,撕下小白褂子的一块衣襟,咬破指头写出了“宁死不当亡国奴”七个字。血书激起的怨愤情绪达到了沸点,由嚎啕大哭变成了低头啜泣,呼口号也凄惨嘶哑了。反日大会把血书挑在国旗上边,举在游行队伍前方。副会长陶钝在《五四在山东农村》中回忆道:“游行的队伍扩大了,没有参加游行的青年们在后边也跟上了。路径商店门口,有的学生停下来向商人宣传,商人们也感动了,纷纷上门板。一家上门各家响应,一时间上门板的声音响彻大街,形成了罢市。”

  五四运动期间青岛唯一一次爱国游行

  遗憾的是,当时的青岛,除了日本人主办的几所学校外,没有中国人主办的大学,中小学也屈指可数,日本殖民当局对五四运动的消息予以严密封锁,并派军警在学校周围及主要街道严密布控,高度防范。

  明德学堂是基督教美国长老会1911年在青岛创办的一所学校,在校长王守清支持下,明德学子高举自制的横幅、旗帜上街游行,自胶州路至山东路(今中山路),一路上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收回青岛和胶济铁路!”在全市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次活动之后,日本守备军司令部立即下令查封了明德学堂,不少爱国学生被捕。明德学堂这次行动,成为了五四运动期间青岛唯一一次爱国游行。即墨县城的江乙藜、刘民生等发动了一百多名学生上街演讲、宣传,沿路稽查日货。

  五四广场与“五月的风”

  五四广场位于香港中路市政府办公大楼以南,因纪念五四运动而得名。1996年始建,1997年10月22日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占地10万平方米。

  五四广场以东海路分成南北两区:北区以东西绿荫广场和南北林荫大道之间的龙柏草坪为主体,形成严整的“十”字型构架,交叉处为中央喷泉;广场北区构图严谨体现出宁静、典雅、庄重的设计构思;南区沿主轴由下沉广场、露天舞台、点阵喷泉和观海迎月台,自北向南渐次和谐得过渡到海边,其中由嵌草铺装地面组成的下沉广场和点阵喷泉等项目,体现了公众参与的设计意图。

  五四广场主题雕塑“五月的风”坐落在观海迎月台之上,作者黄震,高达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该雕塑取材于钢板,并辅以火红色的外层喷涂,其造型采用螺旋向上的钢板结构组合,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民族力量。

(青岛时政)(青岛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