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4月22日讯 综合保税区作为设在内陆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年来享有政策优惠。 然而, 从曾经的政策红利到如今的制度藩篱,国家赋予的综合保税区发展外贸桥头堡的作用在山东却没有兑现。如何打破这一藩篱,让政策真正能够惠及到企业呢,这既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最近,潍坊综保区的政府服务中心比平时忙碌了许多,尤其是于凤杰所在的负责招商入园的窗口,前来问询和申请的企业络绎不绝。
潍坊综合保税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于凤杰说:“原来可能因为保税政策的限制,企业来区发展的热情不是很高,现在我们21条新政实施之后,每天都有很多企业过来咨询。”
让这个原本冷清的窗口忙碌起来的21条新政策,全称为《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它的出台,是为了解决一个困扰综合保税区发展的核心问题:由于综合保税区原先“境内关外”的定位,区内生产企业无法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割裂了企业与国内市场的联系。
潍坊大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增智说:“国内客户,因为我们不是一般纳税人,给不了他们增值税发票,所以一些国内一些正规的企业不与我们打交道,就是我们委托国内企业来加工,我们付给他加工费,他们给我们开发票,但是在我们这没有用,开一万就算一万,没有抵扣,成本提高。“
通过走访潍坊、东营、济南三个综合保税区,济南海关一份历时三个月的调研报告让问题更加清晰起来。在全国14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三个综合保税区分别位居第62、90、108位,发展情况不甚理想。他们占所在地进出口总值的比例均不足4%,最低的仅占1.1%,远低于全国16%的平均水平。
济南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陈厚良介绍:”综合保税区,国家给予它的使命或者期望,是希望它能引领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但是由于原先政策设计的主要是针对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情况,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的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就出现了一些企业认为区内不便利、政策不优惠的这种情况。 “
从大进大出,到优进优出。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需要同时关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尤其是对经济外向度较低的山东,更是如此,很多企业不愿意入区,甚至有的企业宁愿在区内区外同时设两个工厂。去年,济南关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3.5%。危机感让山东坐不住了。为了解决问题,潍坊综合保税区和海关坐到了一起。
潍坊海关副调研员朱耀武说:”前期我们也考虑过一些分类监管的试点,包括委内加工、委外加工的问题,但是政策上都有一些障碍,或者在企业端操作上有一些障碍。我们也考虑过很多的方案,但是认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试点是一个最优的方案。“
其实,增值税纳税人的试点在南方以昆山为代表的保税区已经开始展开,但是前两批参与试点的名单中,山东只有青岛入选。为了让更多的综保区纳入名单,济南海关、青岛海关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申报。
陈厚良告诉记者,相应的书面调研报告就达到三次,根据企业的实际来提出相应的改革的需求。
今年3月份,省政府与海关总署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其中就提出海关总署将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优化升级等八个方面对山东给予支持。在一系列的努力下,在综合保税区推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成为21条新政策的首要和核心政策,新入选24个试点中,山东共有潍坊、威海、临沂、日照四个综保区入选,占了全国的六分之一。
山东祥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雪涛说:”关于综保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一直看着眼红,但迟迟没有下决心,主要是担心影响国内市场。但这下好了,我们可以两条腿走路,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
目前,针对政策落地,一个联席会议机制将逐步建立,各部门要一起将政策法规研究贯穿到区域申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各个环节,拟定政策落实责任清单,明确部门分工和完成时限。
潍坊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华说:”针对每家企业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的去精准地诊断,帮助企业用好用足这些政策,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