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的通知》,确定任玲玲等146名教师为首批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纳入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范围,予以重点培养,并奖励每位入选教师5000元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刘宝君说,我省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3年以来,围绕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三个核心问题,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问题,成效显著。

  首先注重从政治上关心关爱乡村教师。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为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在评选表彰等方面切实加大向乡村教师倾斜力度。2016年遴选第三批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时,实行乡村教师指标单列,在确定的100名齐鲁名师培养人选中,乡村教师18名;在100名齐鲁名校长培养人选中,乡村校长20名。2017年山东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评审中,评选通过的360人中,有71名农村教师获得特级教师称号,占义务教育学段教师的35%。

  多种方式提高乡村教师经济待遇。概括起来,主要是实施了“两贴、两房、一体检、一特岗”等政策。“两贴”,即2013年开始,全省农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政策实施后农村教师比城区教师人均每月增资约500元;发放乡村教师交通补助或开通班车,补贴标准每月50-300元。“两房”,就是通过优惠政策支持乡村教师城里能购买一套商品房,学校能有一套周转宿舍,解决青年教师住房和子女入学难题。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已新建、改扩建周转宿舍3万套。“一体检”,即每年为乡村教师保障1次有质量的体检。“一特岗”,是以农村学区为单位设立特级教师岗位,实行任期制,聘期内享受特级教师津贴,目前已聘任820个。

  大幅度提高教师职称比例。2016年起,中学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小学高、中级分别提高7个百分点,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在规定的比例上限再上浮1-2个百分点。据测算,全省中小学高级岗位和中级岗位分别增加4.43万个。其中,乡村学校高、中级岗位共增加2.80万个。

  在教师编制管理方面,山东坚持事业单位编制总量控制、只减不增的原则,着力补齐乡村师资短板。在全国较早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并为教学任务重、偏远地区等学校适当增加教师编制,一般按不超过教师总量的5%掌握。2013年4月,明确提出,5%的教师机动编制政策,全部用于补充农村中小学急需的学科教师,并通过自然减员5年内逐步冲销。2016年4月,针对农村学校班额比较小的情况,进一步细化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农村小规模学校按班师比核编后,全省核增教职工编制5.64万名;同时,按全省5%的比例增加农村教师附加额度,又核增3.77万名。

  设立周转编制,通过教师自然减员后,周转编制教师转为中小学编制,周转编制相应核减。2016年起,山东省17市均建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用于补充中小学急需教师。潍坊市为破解大班额问题,利用周转编制补充610名专任教师。据测算,潍坊市今后三年将有8000名教师退休,完全可以消化这些周转编制。

  近三年,全省招聘教师12.9万人,重点补充乡村学校和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急需师资。据2017年秋季入学统计,全省小学、初中、高中大班额比例已经下降至24.79%、23.04%、26.57%,分别较实施前下降了13.44、20.92、48.27个百分点,起始年级全部实现了小班化。

  实施“县管校聘”改革,优化城乡教师资。“县管校聘”实施三年来,全省共交流轮岗教师9.98万人,其中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交流2.89万人;交流校长6074人,有2135名城镇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交流。

  改革培养培训模式,提高乡村教师从教能力和专业水平。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3000名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2018年扩大招生计划至6000名。今后,将形成长效机制,每年招收6000名公费师范生,把应届公费师范毕业生列入农村硕师培养计划。同时,每学年安排2万名师范生到乡村学校实习支教,其中1.4万名安排到52个财政困难县,省财政按每人每月4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