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砖墙,一抹红

  古城、绿水,年味浓

  古城里的各种颜色,在季节的轮换中,

  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和内心共鸣。

  夏天,我们来到这里,感受到是墨绿的苍幽;

  秋天,我们来到这里,感受到是秋黄的凝重;

  冬天,我们来到这里,感受到是抹红的灵动;

  春天,我们来到这里,感受到是迎春的喜庆;

  是的,寒冬腊月,红色在这里是“灵动”的,

  它红的调皮,红的娇羞,红的肃穆,又红的沉重,

  也正是因为“红”,赋予了这座古城以温情,

  仿佛我们,置身于年少时的回忆与庄重的时空中……

  红色是一种“心情”,

  代表着温暖、喜庆、吉祥与热烈

  红色是一种“岁月”,

  它像孩童红扑扑小脸一般稚嫩,

  又像父亲脸上皱纹一般深邃;

  红色是一种“味道”,

  灯笼排排,红衣裳,铁树银花漫天扬,

  红春联,“福”中央,炸肉丸子,满口香……

  这些意象,构成了我们年少时“过年”的模样,在人生岁月里,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春节满满的回忆,它们印记着家庭温馨幸福,印记着时代变革,印记着祖辈智慧的传承,更印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以来的深远相随……

  从古长城到古运河,从民俗到古城,它们是中华文明的“图腾”,它们历经战火,饱经风霜,却不曾因岁月的变迁而割断传承的延续,它们浸透着在昨天与今天的重叠与沉淀之中,正以更高的文明形态与方式,流淌在现代的时光之中。

  台儿庄,一座千年的城,她因运河被世人铭记,也因运河让“古味”更浓。正因为她的“历史美感”与“千年传奇”,在中华民族文明复兴中,肩负着更多的历史使命;也正因为她的千年风韵与色彩斑斓,造就了当代台儿庄人的“复兴梦”。追寻台儿庄,是现代人与古人的时空对话,更是穿越千古的“历史旅行”。

  现代的台儿庄,已被时代赋予了儒雅的模样,她温暖又令人回味,特别是那台儿庄古城,被誉为“活着的古运河”、“京杭运河仅有遗产村庄”,临近年关,古城以其厚重的历史与民俗气息,正散发出浓浓的“年味儿”。鼓塔、灯笼、撑船、舞狮……在它们身上的那“一抹红”,让中华文明的斑斓与沧桑,在台儿庄古城产生了“律动”,让文化与民俗得以保存与传承,让现代人领略到盛世的美好。

  春节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让整个华夏民族炎黄子孙为之感怀与动容的节日里,那铭刻岁月的古城墙中,正越发的热闹。台儿庄古城,像一个淳朴的村庄,又像一个温暖的家,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年味儿”大餐,等待每一位游子的归来……

  听,那铿铿鼓声,

  听,那古风乐声;

  触,那斑驳的城墙,

  闻,那古河的气息;

  看,那百家红灯;

  看,那飞火流星;

  原来在这里,“过年”还有这般模样……

  镌刻着“福猪贺春”的花灯,吸引着过往的行人驻足,它照亮整个古城星空;那一串串红彤彤的灯笼和彩灯点缀在古城周围,“吉祥如意”“富贵安康”,到了晚上,华灯初掌,红光四射,喜气洋洋,行人幸福的笑脸扬在脸上。

  城门柱子和民居门上贴上了寓意吉祥的对联,“水岸铺开千里锦,桨声唤醒一河春”引来游人轻声赞叹,也有人试着想个应景的横批“江北水乡”。巨大的“福”字在诉说着温暖将至,“浮动”的红色围巾,在数九寒天的腊月里温暖人心。

  远处传来锣鼓声,舞狮队正在列队表演。舞龙队,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头尾齐钻、龙摆尾,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入云端,时而入海破浪,伴随着“铁树银花”,令人顿时感觉置身“虚幻之中”,仿佛人在画中游……

  社火队伍齐头并进,踩高跷、竹马、抬阁、独杆轿,一行人仿佛一条红色“巨龙”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锣鼓助威,龙灯游行。有老人,有孩童,也有恋人,他们跟随着游行队伍或停留欣赏或拍照留影或者模仿匠人们的舞姿,好不快活。

  亭台楼阁间留着岁月的痕迹,光影婆娑,古道红光,顽皮的孩童绕着柱子跑来跑去,年长的老人坐在亭中远望……小桥流水路中央,船妹纸的红色披风伴着摇荡的船桨荡向远方,划开水面,留下微波荡漾,船头的红布,既是新的开始又是新的希望。

  来到这里,书本上的“小桥流水人家”“渔舟唱晚泛轻舟”如一幅幅魅力画卷展现在眼前,华灯初掌,一河渔火影辉煌,歌声唱响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江北水乡“水巷小桥多”,安抚躁动的心和不安的梦,洗去一身的疲惫……

  红春联,红灯笼,红鼓,红围巾,

  红色的花火,红色的舞龙,红色的披风……

  古城的“红色”,让这里呼唤出温暖的模样。

  红色,像是古城的一根“经脉”,

  它让千年的文化与民俗而鲜活,

  它让华夏民族为这幅图景而沸腾,

  愿归来的你,

  仍然能够焕发出“年少”回忆……

  原来在台儿庄,过大年,还是这般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