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刚过完90大寿,与癌症斗争20多年的川大院士涂铭旌走了

  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旁

  有一幢三层橙色小楼,

  门牌上写着稀土钒钛材料中心。

  这是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川大学教授涂铭旌先生生前工作的地方。

  2019年1月1日凌晨1时50分,

  这位刚刚过完90岁生日,

  跟癌症斗争了20多年的老人离开了我们。

  元旦节刚过,成都的气温还比较低,从紧闭的玻璃门往里望去,小楼里几乎没什么人。一位学生模样的人经过,回答道:可能人都去了东郊殡仪馆……

本文图片 封面新闻 图本文图片 封面新闻 图

  黄婉霞是涂铭旌落叶归根,回到四川后带的第一批94级博士生之一。

  在东郊殡仪馆见到她,似乎还有些恍然,对恩师的离世,她一直重复着一句话:没想到,太突然了。

  而先生的另一名弟子,研究新能源材料的四川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陈云贵则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11月,为恩师庆祝了90大寿。“他讲话有些小声了,有人搀着,但是头脑很清晰,给我们每个人签名”……

  60岁回川

  开辟功能材料研究新方向

  涂铭旌先生1928年11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巴县,1947年至1951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先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等地深造,1955年在北京钢铁学院获硕士学位。

  涂铭旌先生曾先后在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工作。曾任第一届全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冶金与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8年,这位花甲老人几经周折,叶落归根,由西安交通大学调到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任成都科技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

  在这里,涂铭旌从27平方米空房起步,确定了“利用四川丰富的稀土、钒钛资源,大力研究、开发功能材料”的研究方向。

  他一手创建了稀土及纳米材料研究所,指导或主持开展了“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贮氢合金规模生产关键技术”、“高耐候性与抗菌型纳米改性粉末涂料技术研究”、“室温磁致冷材料开发”等重大项目研究,将四川大学金属材料学科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功能材料研究重镇。

  开拓精神

  把工作当成乐趣

  黄婉霞还记得,老先生回到四川已经60岁高龄了,当时的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前身)已经有金属材料系,偏重于结构材料研究。

  老先生来后,开辟了功能材料研究的新方向,把研究领域拓展到了电磁屏蔽材料、磁性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等。“至今,我们的研究都是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前进。”

  上世纪80年代,学校的研究条件艰苦,几乎没有现成的实验室,老先生就带着学生在几十平方米的院子里搞起了研究。“他极有开拓精神,带着我们到山西、绵阳出差,条件艰苦就借外面的场地做研究。”

  对老人来说,工作就是最大的乐趣。在川大,涂铭旌先生带的博士、硕士大约有一两百人,他从来没有退休过,“随时都会去学校看看”。碰到学生,最喜欢问的就是工作进展,常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涂铭旌先生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及强度和稀土、钒钛、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

  面向四川经济建设和发展,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和方案,如“关于大力发展四川稀土产业的建议”、“关于四川制定纳米稀土发展规划的建议”、“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新材料产业打造四川新经济”、“深度开发攀西钒钛资源,打造钢铁、钒钛产业‘航母’的思考和建议”等。

  他也影响了很多弟子,“我们的很多项目都是和企业、研究院合作”。其中一名弟子还创办了上市公司,做到了行业前列。

  抗癌20余年

  在陈云贵眼里,老先生乐观、坚强。患直肠癌20多年,放化疗数次,从来没有怕过。

  “一进医院,他还跟医生护士开玩笑,叫他们不要怕。”他还加入了弟子建的微信群,时不时给大家发点小红包。

  2018年11月,成都的几十位弟子在南湖边一起给老先生庆祝90大寿。身穿红色外衣、头戴鸭舌帽的涂铭旌先生精神矍铄。《材料人生 涂铭旌传》刚刚出版,90岁的老人用有些发抖的右手紧紧握着笔,把自己的名字一个字一个字、工工整整地写在书的扉页上。“那时候他身体已经不太好了,说话的声音很小,需要有人搀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