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郯城县高峰头镇曹村社区楼前还有几位村民正在砰砰乓乓地敲打着地面上的板砖,加紧社区楼的收尾工作。6日,“乡村振兴看郯城 第一书记在行动”全国主流媒体走进郯城大型采访团到曹村采访时,大楼已经启用。

  “利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这座社区服务楼就起来了,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很快就搬到这里来上班了。”临沂市电信公司派驻曹村第一书记王建水说。曹村社区大楼是市派驻第一书记王建水和尹岱春为曹村做的实事之一。

  郯城县高峰头镇曹村社区位于郯城县城南5公里处,205国道贯穿南北。共有137户,540人,一直以来村集体经济薄弱,无经营性收入。“村民靠打工和种地为主要收入,村里没有自己的产业,所以没有村集体收入。”曹村村支书王学亮告诉记者。

 

  俩月建成1400平生产车间并投产 属临沂市首个

  乘车沿205国道一路平坦,转入曹村后,一条乡村水泥路直通村内,通过路两边低矮的民房可以看出,村子多年未变。左转进入一个胡同几十米,一个挂着“市派第一书记村级经济增收示范点”的厂房出现在眼前。

  “这是村小学的旧址,之前一直荒芜,今年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把它改造成了1400平的厂房。”王建水说。

  记者了解到,村小学合并以后,曹村的这所小学就开始荒芜,里面杂草丛生。王建水和尹岱春到村后,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村里这一情况。利用这块地搞点村集体产业,对于这一想法,两人一拍即合。随后结合新旧动能转换,并与扶贫部门对接,王建水和尹岱春筹措资金160万元,从6月份开始着手建设厂房。这期间,与广发科技电子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广发科技电子有限公司以每年10万元的价格租赁该厂房,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配件等科技产品,年产值1860万元。

  “有了这笔资金,村里以后就有集体收入,再干什么事情,村两委的腰板都挺直了。”王学亮笑着说。

  从建设到投产,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这也成为此次临沂市派第一书记首个投产的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投产了,村民也在家门口当起了“工人”。“我们都跟着沾光,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工作家庭两不误。”在厂里打工的范玉萍说。目前,该扶贫车间吸收曹村及周边劳动力50余人,而且还在扩大。

  “正常班点一个两千多,但是电子厂加班比较多,如果选择加班的话,加班费12元/时,还能挣不少。”范玉萍说。因为范玉萍要照顾孩子,还要伺候老人,所以每天只做8个小时,每个月休4天。

  一个厂房给村里每年创收10万元,并带动了一批村民就业增收,在驻村的半年时间里,王建水和尹岱春的付出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东边的厂房还在建设,投产后还能给村里增收呢。”尹岱春笑着说。

 

  啃下硬骨头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两田制”

  曹村有20名党员,王建水和尹岱春到村时,通过座谈走访,发现村内班子不团结,党员不齐心。“党员相互之间不能拧成一股绳,动辄以‘在外面干活’为由请假,还有的党员只知在会议上发牢骚、提意见,而对村里工作提不出好的建议,对发挥自身模范带头作用避而不谈,这给村里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尹岱春说。

  同时,在村里走访时,老百姓经常找到两人,问村里什么时候能够解决“两田制”。随后,两人了解到,之所以班子成员之间、党员之间、村民之间不团结就是因为村里的历史遗留问题“两田制”。

  “两田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地方为了便于上交“提留”,把土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将“责任田”的经营权和收益收归集体。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曹村多年来仍然沿用这一制度,成为高峰头镇极个别保留“两田制”的村子之一,村民对此意见较大。

  “明显感觉到,如果不能彻底解决‘两田制’,村里人心不齐,什么工作都不能顺利开展。”尹岱春说。

  一边给村里建厂房,一边“啃”下“两田制”这块硬骨头,王建水和尹岱春多次向县、镇主管部门汇报,了解相关政策,想办法。在8月份,郯城县全面铺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村里连续召开了3次党员大会,2次村民代表大会,7次组织不同层面的座谈会,研究讨论工作方案,力争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小组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小组,特别吸纳部分“上访户”加入工作小组,以加强监督。“第一书记”会同镇、社区干部全程指导,在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第一书记”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上门走访部分信访户,及时沟通工作进展和下部工作打算,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

  在最关键的地亩数核定中,王建水书记凭借多年“第一书记”工作经验,现场与清产核资小组成员核对数据、解决争论。同时,将清产核资数据、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名单及时公示,接受全村村民监督,有力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近3个月的时间,曹村共清理出长期不缴纳承包费的“黑地”、“干部地”、“人情地”109亩,追缴村集体资源承包费用5.3万元。

  “‘两田制’一解决,村里的风貌都变了,班子有了威信,村民的心平了,气顺了,干起事来有劲了。”王学亮说。

  

  吃上“自家”水 景是自家美

  吃水,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对于曹村的村民来说,吃水不是问题,而吃水处处受限,却一直困扰着村民。

  因为村里没有自来水,曹村的村民一直以来只能和邻村同吃一口井。每天限时供应;水压不够,楼上没水……各种各样的吃水问题让拥有一口本村的自来水井成为曹村村民的愿望。

  “原来村里没有收入,想打口井都没钱,所以村民的愿望我们实现不了。”王学亮为难的说。

  “第一书记”来了,责任就落到了他们的肩上。“给村民解决吃水的问题,就是大事,跟解决‘两田制’一样重要。”王建水说。

  在今年9月份,村里打了第一口深水井,村民吃上了“自家”的水,水质、水压都提升了,第一书记还把村里老旧的自来水管道更新。

  家门口能挣钱,萦绕心头多年的土地问题也解决了,还吃上了自己村里的自来水,曹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而曹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也才刚刚开始。

  弘扬文明新风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王建水和尹岱春到任之后,认真开展科普宣传、文艺演出、乡风文明等活动。结合郯城马陵山古战场历史事迹,邀请兵学博物馆到曹村小学开展兵学讲堂;“六一”期间邀请临沂四中国际部外教志愿者到曹村小学开展“世界很大携手同行”文艺演出;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助力形成敬老孝亲的社会氛围;“老年节”前夕为老年人组织专场文艺演出。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助力打造沂蒙美丽乡村。

  下一步,王建水和尹岱春还要为村里规划硬化路面3300平方米,现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闪电新闻记者 谷会媛 临沂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