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 本报记者 魏然

  10月30日,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大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了发言。

  田园综合体“在精不在多”

  临沂市政协副主席王晓嫚常委,结合全省第一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临沂市朱家林试点项目的实践探索,建议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田园综合体在规划之初,就要注意把握好特色定位,防止同质发展。在自然方面,充分展现出一方水土的天斧神工和天生丽质;在人文方面,坚持文化传承,将地方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说故事等元素有效植入,实现现代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数量上在精不在多,一个县建设2-3处为宜。以朱家林项目为例,在利益分配上,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模式实现农民增收。一是分红收益。村集体将入股合作社、开发公司取得收益的60%分配给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全体村民,40%作为村集体积累和办公支出,有效解决集体发展和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二是务工收益。在项目运营过程中,优先使用本地劳力。三是自主经营收益。四是资产租赁收益。

  加大“三大主体”培育力度

  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刘赞松在代表青岛市政协发言时建议,深挖一产增值潜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扩容提质、融合发展。要积极培育农村多元产业融合新型主体。着眼不少地方农民想流转土地而主体缺位的问题,研究政策,加强扶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三大主体”的培育力度,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与农户提升合作层次。要大力发展智慧型农业新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致农业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要强化农村产业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

  建设齐鲁特色美丽村居

  潍坊市政协副主席李传恒常委在发言时建议,做好建筑风格定位,展现齐鲁村居风情风貌。一是提炼建筑风格特征。充分考虑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挖掘梳理齐鲁建筑典型元素和形式语言,总结归纳齐鲁村居风格特征,并提出适宜的风貌定位和设计导则。二是做好规划设计和建设,以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引领建设实践,以高水平的建设把规划设计落到实处。三是推进地方特色建筑装饰构件产业化。建议结合我省规划的四大风貌区,在设计导则的指导下,引导地方建筑装饰构件批量化生产,形成地方特色村居建设产业化链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鲁中绿水青山衬托下的秀丽山村,胶东半岛海韵山光映照下的风情渔村,鲁西南鲁韵儒风浸染下的清雅小筑,鲁西北浑乡厚土滋养下的质朴农居,将共同绘就出一幅丰富多彩、斑斓炫目的‘齐鲁风情画’。”

  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迈向保收入

  致公党山东省委秘书长孙晓筠委员在代表致公党山东省委发言时说,自然灾害肆虐之下,农业生产的弱质性特征凸显,建议提高农业保障水平,发挥农业保险“压舱石”作用。一是用足用好涉农资金。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投入,利用农业保险“绿箱政策”优势,将涉农资金优先集约用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并增加保费补贴品种;鼓励各地创新涉农资金统筹使用模式,因地制宜设立特色农业保险专项资金,增强特色农业抗风险能力。二是设立农业保险基金。建议由现代高效农业母基金发起设立农业保险子基金,支持保险机构开发、农业经营主体投保现代高效农业险种。三是推广试点经验。探索开展完全成本保险,积极推动小麦主产县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工作,推动保险范围由物化成本向生产总成本扩展,实现农业生产全成本保障;总结大豆繁种收入保险试点经验,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迈向保收入的更高层次。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一边是科技成果躺在论文集里睡大觉、藏在资料室里蒙灰尘,一边是农民群众苦于接受不到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和指导,而作为中间端的农技推广人员积极主动性不高、普遍知识老化,无法有效服务指导农民。”寿光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刘春香委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建议,农业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直接对接给需要的人,而不仅仅是做做宣传和公告,甚至完成评估后就被搁置。建议打破区域、层级和所有制界限,探索构建科研单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市场化服务组织、农业乡土人才等参与的农技推广服务联盟,实现农业技术成果及时有效传播共享,尽快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的效率,防止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技术找不到人,人也找不到技术,造成大量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乡村文化振兴应重点抓好“三力”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泉常委认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整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应重点抓好“三力”:一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力。必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要义,结合当下乡风实际进行新的诠释,通过一些载体固化人们的习惯养成,化无形的道德力量为有形的社会活动。二是提升组织振兴的带动力。“给钱送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三是夯实公共服务的支撑力。建议政府主导投资与民间资本参与相结合,将文化资金更多地向乡村倾斜。大力兴建乡村图书馆、电影院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同时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