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教机构,几名老太太聊到开心的地方,高兴地笑了起来。 记者边浩玥 摄▲在早教机构,几名老太太聊到开心的地方,高兴地笑了起来。 记者边浩玥 摄

  爷爷奶奶“开学”忙

  最爱聊带孩子的经验

  16日上午9点左右,在滨州城区的一家早教机构,家长们拎着书包带着水壶,有的手里还拿着外套。在接送孩子上课的家长群中,有不少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孩子上学,许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也跟着“开学”了,成了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主力军,他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有了新的朋友圈。

  “儿子儿媳平时上班都挺忙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基本上就是我接送。”李女士说。由于儿子儿媳的上班时间和孩子上课时间有冲突,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任务便交到了她的身上。“孩子的爷爷还没有退休,家里就只有我能抽出时间来照顾孩子。”李女士说,“平时没有时间去跳舞,所有的时间都在小孩身上了。”

  像李女士一样,为了帮着儿女照料小辈,马女士从河南老家特意赶来,“我七八年前就从河南过来了,现在孩子们都在滨州定居了,我和我对象也就在滨州定下来了。”儿子一家工作比较忙,接送孩子的事,马女士就赶过来帮衬着,马女士的先生则是在女儿那边照料着。“我们两个分开照顾着,搭把手也能让他们轻快点。”

  在早教机构记者看到,在等候区等待的奶奶或者姥姥很容易打成一片,三三两两团坐在一起,谈论着家常。除了看着监控视频里的孩子,她们更多地是聊着各自带孙子孙女的经验。

  “现在看孩子和我们过去看孩子又有很多不一样了,每个人说说自己的方法,就能学到很多。坐在这聊聊天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班女士说,“今天这家做了一个好吃的菜,明天那家买了件好看的衣服。大家坐在一起聊聊还挺开心。”

  相比于这边的热闹,爷爷姥爷那边则是显得“寂寞”了很多。在家长等候区,爷爷和姥爷在人群中凸显出来,一方面,在众多家长中,爷爷姥爷的人数比较少,在人群中很容易就发现他们;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像“奶奶团”一样畅聊无阻,“我老家是外地的,儿子上班忙没有空照看小孩,我和他妈妈就过来帮帮忙。”郭先生说,“对这边不熟悉,也没有多少话题可以聊,就在这边看看手机打发时间了。”

  爱聊的老太太朋友多

  社区广场上“自然熟”

  老家是肥城的孙翠珍是一个性格开朗的老太太,在农村的时候就跟街坊邻里的关系处得特别好,邻居们爱跟她聊聊,有时还需要她化解矛盾纠纷。自从2016年下半年孙女出生之后,孙翠珍和老伴就从老家来到济南,看孙女的同时也照顾儿子儿媳的生活。

  新环境对于一位擅长交际的老太太来说并不是难事,她表示,最初的几个月里,她感觉不太适应,但很快她就有了新的交际圈,这其中一部分老人是同在一起看孩子的奶奶或姥姥,经常在小区广场带孩子,大家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还从中找到了几名老乡,大家经常约着一起去菜市场,晚饭后一起散步、聊天。“有一次,我和孩子、婆婆一起去菜市场,从小区一路到菜市场,遇到的每一位老太太,我婆婆都认识,都会打招呼,这着实出乎我的预料。”孙翠珍的儿媳惊讶地说,老太太的尽快适应,也让她和老公高兴。

  对于大部分给儿女看娃的老人来说,离开家乡也就意味着离开了熟悉的朋友,需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搭建自己的人际圈。对于性格开朗的老人来说,这也许并非难事,但是对于性格相对内向的老人,这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家住领秀城的李梅已经来济南3年了,能说上话的朋友也就两三个。“就是经常在一起玩的那两三个孩子,跟他们的奶奶或者姥姥稍微熟悉些。”李梅的儿媳妇说,婆婆一直不是很爱说话,但是为了能让孩子交上朋友,她还是克服了自己的内向,试着跟别的老人交流。“我们也非常感激她,为我们和孩子做了很大的牺牲。”

  李梅好不容易认识的朋友也要很快说再见了。因为儿子儿媳的工作调动,李梅要跟他们去澳门生活。“听说那里的人说粤语和英语,都听不懂,这可咋办啊?”对于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李梅非常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