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胶州4500年的历史培育了包括非遗在内的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峰会期间,胶州非遗之所以分外夺人眼球,深受中外来宾青睐,得益于近年来胶州市政府对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视,突出抓好胶州秧歌、茂腔、胶州八角鼓等各级非遗创新发展,活态传承,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胶州市先后荣获“中国秧歌之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2018年6月,胶州市茂腔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群众基础,让非遗传下去

  群众是非遗保护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活”在百姓心里,才能真正“火”下去。为此,胶州市成立了胶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胶州秧歌研究会及茂腔研究会,重点对茂腔、胶州秧歌、胶州八角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采取委托培养、从大中专艺术院校招聘等方式,为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招收了三批69名青年演员。建立了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省级6个,青岛市级9个,胶州市级42个;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名,省级3名,青岛市级11名,胶州市级74名。专门编写了适合学生使用的《胶州秧歌教材》《胶州民歌论述》《胶州秧歌传统曲牌》等书籍和音像制品,录制了教学视频,指导成立了200多支学生秧歌队。建立校园传统文化基地60余个。各级非遗在校园实现了有效传承、蓬勃发展和再度重生:胶州市常州路小学表演的秧歌《喜洋洋》和《豪情鞭鼓俏秧歌》,参加了由中国舞协与央视“舞蹈世界”栏目组联合制作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展演,获得第一名;胶州市职教中心参演的《豪情鞭鼓俏秧歌》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节,荣获艺术表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精神风貌奖和指导教师奖四项大奖;胶州市三里河小学原创的秧歌舞蹈登上了全国中小学生春晚。在全市设立村庄(社区)秧歌传承基地65个,群众已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力军。

  广泛开展活动,实现创新发展,让非遗活起来

  群众文化活动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胶州市着力于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积极推动群众活动的大众化,让非遗走进基层,回归生活。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戏曲演出月”、“戏曲票友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每个镇、街道均设置10个左右的中心社区固定演出点,群众自主选择剧目,送去《东京》、《南京》等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每年送茂腔演出下乡300余场,惠及群众50余万人次。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秧歌节和五届胶州秧歌大赛,借助秧歌大赛平台推出了《猪王娶亲》《翠花·鼓子·醉秧歌》等一批原创精彩秧歌,从创意、服装、音乐等各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每年举办一届新春秧歌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6年。同时,积极推动各级非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12年以来,先后赴韩国、意大利、澳门、美国、香港、法国、菲律宾等地进行了文化交流。《欧洲时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媒体均在重要版面进行了报道。2016年,“胶州秧歌、茂腔走出去”入选山东省齐鲁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胶州非遗已经成为一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采的靓丽名片。

  强化精品创作,彰显文化特色,让非遗更精彩

  近年来,胶州市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开展非遗题材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共推出了传统和现代茂腔戏、茂腔小戏、秧歌小戏、秧歌舞蹈剧(节)目100余个。其中,舞蹈《豪情鞭鼓俏秧歌》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大型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并入选2018年度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茂腔戏《桃李梅》应邀参加了在吉林长春举办的“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2017年7月,大型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入选由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胶州吹打乐《菠萝翠》、《胶州秧歌风》参加了由文化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民族乐器民间乐种展演,在三亚、琼海、澄迈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展演;舞蹈《俏秧歌》在山东省第二届全民广场舞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并代表山东参加了“东方明珠”杯全国广场舞大赛,荣获“最具活力奖”;以茂腔元素制作的微电影《大孝至简》、《药渣儿》分别荣获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二等奖和三等奖;2017年12月29日,演出的茂腔、胶州秧歌节目应邀参加了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8新年戏曲晚会,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观众展示了特有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