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剪纸是纸的一次重生,是巧手赋予纸张的新生命。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以镂空技艺为主要艺术手段。千百年来,为民间艺人所传承,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亦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藏。剪纸艺术的用途多样,加上本身所带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既可以当作过年时节的年画予以张贴,又可作为文化艺术作品装裱后悬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民间技艺传承的中断,让越来越多的手工艺术作品逐渐被批量化生产的工艺品所代替,诸如紫砂壶、瓷器、印章等等,这其中包括机器化压制的剪纸作品。

  这天中午,我在鲁西南小城遇到了这样一个家庭。在两个孩子的努力之下,奖状已经贴满了整面墙,虽然学习阶段不同,但是他们都在为着自己的象牙塔梦想而努力着。有这样两个孩子,妈妈也很欣慰,只是她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因为自小的小儿麻痹症让她行走很不方便,平时走路只能靠着高低两个不同的拐杖前行。为了照顾家庭,她的丈夫也没有外出打工,全家人靠着几亩薄地维持生计,家境并不算好。还好,天无绝人之路,她还会点手艺——剪纸。这样说来,也算是一个民间手艺人。

  坐在八仙桌前,拿出一张红纸,打开、铺平,迅速拂过;对折、压实,调整对角;构图、轻描,勾勒草图;下剪、镂刻,雕琢作品,一系列的动作连贯而有序,细致又不失速度。同其他艺术创作形式一样,剪纸艺术也讲求作品的艺术构思和创作的连贯性。可以说,她的每一次下刀都是游刃有余、十拿九稳,剪纸过程中的她凝神静气,眼不离手、手不离剪刀,屋子里只有咔嚓咔嚓的剪刀张合音和簌簌的纸落声。不一会儿,一幅完整、活灵活现的作品就展现在了眼前,一张纸就这样在剪刀下实现了重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能够练就这样熟练的刀法,绝非一日之功,因为她爱着剪纸这门手艺。据她自己讲,几年前,她曾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到济南学习剪纸艺术,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令人遗憾的是,她本身就行动不便,加上深居相对落后的小山村,消息很是闭塞,作品的销路并不可观。平日里,她也会应邻居们的邀请剪一些诸如结婚用的双喜、过年用的福字等喜庆图样,但大都是免费的。这样说来,剪纸并未给她的家庭带来多少的经济效益,在一定层面上来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负担。正如她自己所言,每一次下刀都会格外小心,争取不浪费每一张纸。

  “那段时间真是太难了,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是想到两个孩子的学费还没有着落,我就觉得我没有退路了。后来一想,挺挺就过去了。”她说。

  在经历了摸索、培训、思考之后,她的作品逐渐成熟,找她剪纸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在人们的帮助下,她开起了网店,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她每月能有几千元的收入,她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实现脱贫。目前,在她的两个孩子中,女儿小梅现已经上大学,儿子小豪的成绩在班里也名列前茅。用她的话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临近下午的时候,她放下了手中的剪刀,端详着自己的作品,虽面带微笑,却又长长地叹了口气。放下作品,她用双手扶着桌面费力地起身拄上一长一短两根拐杖走出了房间。“小豪要放学了,要给他准备饭食,孩子上一天学不容易。”她一边同我一行说着话,一边艰难地从三层高的台阶走下来。看着她缓步向前的影子,再想想那满墙的奖状,我不由地为她感到欣慰:还好,两个孩子都争气。

  前段时间,老是想写写关于母亲的故事,苦于事情繁忙,又因话题太大,迟迟没有动手。说来也巧,最近收拾优盘,找到了这篇采访稿,尽管其中文字有记者引用,再次发表不免有抄袭之嫌。我想,这大概没有什么不合适,毕竟于每位母亲来讲,都代表着所有母亲的缩影,都是伟大的。同样,也诚挚地希望她的生活能够在命运的剪刀下实现一次重生。

  (作者:乔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