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邵方超

  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实现产业兴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怎样才算有奔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给出了回答:质量兴农。

  农业是山东的骄傲。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一直坚持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创新,农业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告别短缺时代,山东农业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进入新的时代,农业竞争,是量的竞争,更是质的竞争,没有质量的全面提高,就不会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量大而质不优,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品种齐全了,农产品品牌还不够强;温饱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却开始露头;资源环境约束“红灯”亮起,绿色生产方式却未完全跟上……面临这样的形势,如果总是满足于“N连增”的成就感,就会忽视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就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放眼国际,人多地少的荷兰,花卉、蔬菜出口何以高居世界第一?缺水少土的以色列,为何被誉为“欧洲的冬季厨房”?背后所依靠的,正是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和高精尖的农业科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由产量大省向质量强省转变,要重点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健全标准体系,做好品牌文章,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可谓抓住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和要害。

  质量变优,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创新,是撬动农业发展、增强农业内生活力最重要的杠杆。青岛试种的“海水稻”,一粒种子即可改变盐碱地命运;省内一蔬菜创新团队研发的脉冲动力弥雾机,可让农业用水量减少90%;高科技生态养殖的高青黑牛,一公斤卖到了1600元……广袤田野上演的这些现代农业故事,清楚地告诉我们,播撒下科技创新的种子,才能收获农业发展的累累果实。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60%,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先进省份之间还有距离。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必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努力从源头为农业发展注入活水,开辟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路径。

  质量兴农,标准要先行;质量见效,品牌是标志。标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重视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提升,就等于拿不到通向高端市场的通行证。我省是蔬菜大省,把标准制定权抓在手上,争取制定国家蔬菜质量标准,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坚持从源头按标生产、依标管理,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程标准化,才能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擦亮山东农业的金字招牌。如果说标准是质量的准绳,品牌则意味着一种标准之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附加值,一种可以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垄断价值。以质量作保障进一步做好农产品品牌文章,就要建立品牌培育、保护、发展和评价体系,努力挖掘“一方水土”中最独特、最珍贵的东西,像章丘大葱、日照绿茶等品牌一样,实现地方与物产相互辉映。以标准和品牌为抓手,大力推进山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双升级,质量强省建设指日可待。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质量兴农的基础性条件。有过农业经历的同志都知道,分散的个体和家庭经营,常常因为规模太小,很多事情干不了,即使干得了,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也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利益不划算,生态效益划不来。怎么办?扩大经营规模,是一条基本途径和有效举措。规模经营有利于科技推广、标准生产、质量监管,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要坚持“两条腿”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规模化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主体,以规模化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既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又把小农户带上农业现代化轨道,实现农民增收,持之以恒坚持,一定能迎来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春天。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