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老年人过得咋样?24日,山东省政府举行的一场发布会给了我们答案。全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山东省)成果发布,截至2016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57万,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这个“第一”给山东带来了压力,据了解,当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0%至30%,就意味着该地区进入了中度老龄社会。2057万山东人的养老,山东准备好了吗? 

  一位老人平均育有2.9个子女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岁月如流水辗转,从青青子衿到白发苍苍,每个人时光飞逝中,沉静地变老。

  而山东也在经历着逐渐“变老”的过程。1994年开始,山东迈入了老龄社会。22年过去了,山东的老年人口从899万上升到了2057万,数量占全省的总人口的20.68%。

  但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仍然以年轻的老人们为主,全省低龄(60-69岁)老年人口占56.9%,中龄(70-79岁)老年人口占28.7%,高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4.4%。与2010年六普数据相比,低龄老年人口占比上升1.4个百分点。

  而更让人放心的是,老人的儿女们为他们养老生活撑起保护伞。全省老年人中有子女的占98.5%。老年人人均育有2.9个子女,城区老年人人均2.7个,镇区老年人人均3.1个,乡村老年人人均2.9个。

  由此可见,虽然山东老年人基数大,但当前的养老资源仍然比较丰富,尤其是83%的老年人愿意帮助社区有困难的老年人,这让山东的养老并未感受到太大的负担。

十年后,80后的父母都老了十年后,80后的父母都老了

  那么,十年后呢?

  再过十年,目前在老年人口中占主体的低龄老年人将进入中龄,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0%左右。而尤其是80后的父母们,他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间出生的那一代人,我们必须接受的是,他们在十年后,将陆续步入老年。

  与此同时,我省5个劳动力人口负担一个老年人,每年推出劳动力的人口已经超过新加入劳动力的人口数字,意味着劳动力呈现负增长。这就像是一架马车,坐马车的人越来越多,但拉车的人在渐渐减少。

  山东也在努力用制度为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建设保护的围墙。2015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涉老政策50余项,老年人们的养老床位、护理保险、医疗保障等有了明确的保障和规划。2016年底,全省养老服务机构达到3300余家,各类养老床位67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近34张。

物质不丰满,精神也骨感物质不丰满,精神也骨感

  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体面前,山东并没有完全准备好。

  我省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但老龄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这不仅是山东的短板,更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短板。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老年用品只有2000种,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上万余种,而全省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比重为12.76%,人数约240万,仅有19.6%的老年人不需要任何辅助用具。

  这固然有涉老企业、商家的认识的偏差,银龄经济长期被忽视,对于老年人来说,消费的观念和能力,仍然也是制约老年产业发展的障碍。2014年的数据显示,山东省老年人全年人均收入为15217.00元,每月平均1268.08元。据统计,2014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0864元,老年人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数。老年人口有酬劳动收入偏低,半数老年人口依然从事农林牧渔等经济活动。有养老机构负责人曾说,养老机构投入回报的周期,达到十年,甚至更久。

  或许与生活的年代和生活的观念有关,老年人的消费尚未得到有效的刺激,那么子女,是否也缺席了老年人的生活,让老年人的需求与消费,出现了鸿沟。

  在发布会上,省老龄办巡视员钟永诚讲了这样一件事, 现在市场上开发孩子智力的用品很多,促使孩子的智力赶快提升。对一些失智的老年人来说,是否考虑过用一些办法,让老人可以延缓智力衰退的速度。

  作为子女来说,当我们涌入商场,为了孩子选购一款玩具而冥思苦想,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努力去挖掘更先进的学习设备和教育理念,他们的争先恐后,让儿童、少儿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有没有想过,家里的老人,需要的也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一双鞋等最基本的物品,同样需要着子女更多的关怀和心思,带给老人更多的需求呢?

  在发布上,最后一项调查研究内容很短,但是引起的反思却很长:全省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严重不足,农村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较为突出。与物质赡养相比,精神赡养明显的滞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玮 廖雯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