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被认为是群灾之首,为了解我市地震部门地震监测的方式方法,记者11日来到临沂河东相公庄地震台,与工作人员一起,倾听地球的心跳。

  相公庄地震台位于河东区相公街道办事处驻地,该台水准测线跨沂水——汤头断裂,观测场地属沂沭河冲积平原,视野开阔。1969年渤海地震后,为了监测沂沭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国家测绘总局地震测量队在临沂王桥建立形变观测站,1971年6月迁至现址。

  相公庄地震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定点水准观测

  水准测量一天两次 车辆路过都会影响测量精度

  进入立夏,日出时间越来越早,相公庄地震台7名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也提前到早上7点。一上班,4名工作人员就扛着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到地震台附近的沂沭断裂带进行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标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通过高差分析,测算地壳活跃程度。

  相公庄地震台的工作人员每次测量都要走两条线:跨断层观测路线和平行断层的对照观测路线。跨断层测线全长290米,共6个测站,5个过渡点。对照测线全长210余米,4个测站3个过渡点。水准测量时,每一个过渡点都必须测量,漏掉一个过渡点的数据,那整条线的水准测量数据就没有了分析价值。这两条观测线,工作人员每天要往返两次。

  “我们每天要进行两次水准测量,早晚各一次。”相公庄地震台台长宁斌介绍,水准测量受日光影响,因此他们要在日出半小时后和日落半小时前择机进行测量。

  宁斌告诉记者,水准测量时最怕受干扰,除了暴风雨等天气影响,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哪怕是辆大车路过都会影响测量的精度。”因此,重复测量对他们来说是常事,充足的耐心就成了工作的标配。

  定点水准观测的一个端点深18.4米。

  地震监测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监测分析

  数据,对地震台的工作人员而言,就像他们辛苦栽种的作物结出的果实,无比珍贵。每天,除了外出实地测量,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监测数据。定点水准、流动水准、体应变……每一个数据都是监控板块运动的关键一部分,对于监测分析地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了解,地震台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将获取的数据比较分析,过滤客观因素可能引起误差的部分,然后逐级上报,由上级地震部门综合分析,从而保证分析结果的精准性。

  “地震监测是一个长期工程,数据分析更是需要将几年甚至十几年间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更为准确的监测结果。”宁斌说,以水准测量为例,地下水位是不断变化的,受天气因素影响比较大,合理的增减都是正常的。如何在正常的变化中发现地壳活动的异常?那就需要将几年间的数据比较分析,获取一个更准确的结果。

  据了解,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高。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一个由13个测震台站、14个强震动台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络;一个由10个电磁、103个地下流体和4个形变测项组成的覆盖多学科的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全市固定地震台站数量达到84个,其中,国家基本台1个,省级台(点)21处,市级台网骨干点18处,市级台网宏观点44处;建成了由2个定点水准和10个流动短水准观测场地组成的流动观测网络。全市12个县区均建成了地震信息节点,可以开展地震速报查询和地震信息服务,其中4个县区还建成了县级地震台网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地震监测系统日趋完善。

  全年缺测数据不能超过10天工作人员20多年不知“假期”是什么

  11日一早,当大多数人刚刚起床准备上班的时候,相公庄地震台的几位工作人员已经到达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定点水准测量工作。办公室至少1人值班,4个人外出测量,只有7人的地震台,每天的日常工作必须保证至少5个人上班。在相公庄地震台的这7位工作人员当中,赵丽霞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

  采访中,台长宁斌告诉记者,每天测量的仪器有三四十斤重,小姑娘一般干不了这种体力活。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赵丽霞并没有多少“女性特权”。这天早上,赵丽霞和其他三位同事一起,在地震台的定点水准观测点进行测量。“今年2月份,我们的观测场地进行了改造,工作量比之前减轻了很多,以前每天都要扛着仪器往返5公里测量数据,现在缩短至2公里。”赵丽霞说,测量工作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地进行测量是每天的必修课。

  除了这个定点水准观测以外,相公庄地震台的7位工作人员还有一项流动水准测量工作。据了解,流动水准测量点跨断层布设多处,曾有兰山区的崖头、沂水花沟、沂南崔家庄和石拉子、莒县陵阳和仝家岭、莒南岭泉、费县五圣、郯城县窑上和高峰头、苍山县甘霖、蒙阴县刘官庄等测点。后经优化改造,只保留岭泉、仝家岭、后林子、西冶、刘官庄、五圣、甘霖、高峰头8个测点。2009年在郯城县纪庄及高峰头又新建两个场地。1972年开始观测, 1985年以前每月观测一次,1986年初改为每季度观测一次,1995年苍山地震后改为每月观测一次。“外出测量每次需要三天时间,既要精确准时地完成流动测量,还要坚持每天的定点水准以及体应变等工作项目需要完成和监测,7个人很紧张,大家也都很辛苦。”宁斌说。

  “一年365天,上级给我们的要求是全年缺测数据不得超过10天,也就是说,除非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我们无法完成正常测量之外,其他时间我们都必须坚持到岗。”宁斌告诉记者,自从1996年调到相公庄地震台工作以来,20多年的时间里,所有的法定节假日对他来说都是种奢望,“在我们地震工作者的字典中,似乎就没有‘假期’这两个字。”(沂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