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年编剧王娟独立编剧的国学儿童剧《寻孟奇缘》正在排演,将于六一前后搬上舞台。33岁,有四部参与创作的大戏立上舞台,三部影视作品已经播出。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到青年编剧成长的话题时,王娟表示,一大批有戏剧梦想、有艺术追求的年轻人正走在努力创作的路上,只等时机到来。“只要努力,只要坚持,梦想就在不远处等着我”。

  创作儿童剧和动画片,源于幸福感比较强

  记者:大作家毛姆说过,“一个作家写出什么作品,首先要看这个作家是什么样的人。”

  王娟:我是一个幸运的人,父母对我的文学启蒙较早,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2003年上大学我学了自己喜欢的戏文专业,2007年又幸运地考入专业对口的省戏剧创作室。受母亲的影响,我是个幸福感比较强的人,心性比较单纯。但受父亲的影响,我又比较要强。我创作了不少儿童剧和动画片,第一部戏《加油,不完美小孩》就是儿童剧,在央视播出的大型动画片《福乐寻宝历险记》,已出版发行的百集动画片《彩色梦》,加上正在省话排演的儿童剧《寻孟奇缘》,应该说与我的心性单纯和强烈的幸福感有很大关系。

  记者:作为一个青年编剧,除了影视作品外,还有4部大戏立上舞台,觉得幸运吧。

  王娟:真的很幸运,自从进入省戏剧创作室以来,领导和同事们不仅在专业上给我提供各种快速成长的机会,且在为人处世上也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越幸运就越要努力,所以在创作上我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特别怕对不起这个时代给予的良好机遇,我这个心理可以说代表了一大批青年创作者的普遍感受。

  回首十年青春,戏剧的力量如此强大

  记者:从工作到如今10年过去了,如果做一个小结,戏剧在你的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

  王娟:于我而言,戏剧不仅关乎工作,更是一个炙热的梦想,我一直都奋力奔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主要写戏剧,但也写诗歌、小说、散文,我觉得作为一个编剧,写作的多元化会为戏剧创作带来多种体验和启发。一旦写作成为你的生活方式,它会带着你往前走。只是没有想到戏剧的力量这么大,一带带了我10年,我希望它继续带着我,一直到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境界。

  记者:在已经立上舞台的四部大戏中,对哪部戏印象最深刻?

  王娟:应该是话剧《草原之子》。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与重大题材的创作。创作者要先自我感动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剧中主角草原人民的好儿子、青海原副省长尕布龙的事迹确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部戏由省戏剧创作室张积强主任主抓并带动李书圣、陈新瑜和我共同编剧,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领导和老师们把写第一稿的宝贵机会给了我,经过他们的反复修改提升,加上房蔚导演及主创团队几个月的不懈努力,《草原之子》终于在青海首演。当时整部戏演下来,全场成了泪水的海洋。我第一次感受到戏剧的力量原来可以如此强大!它以不可替代的现场性,直击心弦,无可躲避!四年来这部戏每年都上演,已演出70余场,足以说明其艺术生命之顽强。

  加上之前的《加油,不完美小孩》和之后的《灵魂深处的一滴泪,不曾流》,这三部剧可以作为一条线,反映出10年来我的创作成长和心理变化。

  《灵魂深处的一滴泪,不曾流》是省戏剧创作室第二部中外合作、双语演出的话剧,也是迄今为止最让我耗费心力的一部戏。《加油,不完美小孩》是我的舞台处女作,28岁的我收获了戏剧创作之路上的第一枚果实,让我坚定了写作信心。这部剧获得了泰山文艺奖二等奖、第十一届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演出已达100余场。

  开诚布公的艺术批评,对年轻人是宝贵鞭策

  记者:青年编剧成长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王娟:我觉得信任和鼓励是对青年编剧的最大支持。比如,2012年省戏剧创作室出品的《加油,不完美小孩》,从编剧、导演到作曲等主创全部起用年轻人,平均年龄32岁,可以说一部戏带动了一批年轻人的成长!当时在山东乃至全国都不多见。创作期间,领导经常鼓励我们要“放开手脚、大胆创作”,让我们真正创作出属于年轻人自己的作品。这种信任和鼓励让我一直受益匪浅。

  记者:幸运之外,有没有遇到过挫折或创作瓶颈?

  王娟:刚才说过《灵魂深处的一滴泪,不曾流》是最让我耗费心力的作品,其实也是我创作遇到的一个瓶颈。这是一个写“孝义”的故事,采用“戏中戏”的构架,在现代父女亲情的故事中,加入古代“孝女沈清”的父女之情,形成对照和比较,还加入了神界人物“老龙王”和“小龙女”,现代、古代、神话共三条线。我熬了两个月写了近一万字,但没想到第一次剧本讨论会就遭到大家批评,有的说故事太满,有的说故事三条线本身没问题,但缺乏有机衔接。我当时一下子蒙了,更不知道如何修改了,多亏领导和同事们耐心帮我梳理思路,让我重拾信心。这个戏的成功演出让我领悟到,开诚布公的艺术“批评”对于年轻人成长是一种宝贵的鞭策!

  青年编剧需“艺术补钙”,抱团成长才有希望

  记者:青年编剧的优势是年轻,有活力,但自身也存在需要“艺术补钙”的问题。

  王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多年持续不断的积累就没有艺术上厚积薄发的奇迹。青年编剧一定要多读书,多看戏,多动笔,多汲取各个艺术门类的营养,努力完成“艺术补钙”的过程。

  记者:最近有新作吗?

  王娟:我现在仍处于积累阶段,但我相信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只要坚持,梦想就在不远处等着我。我对儿童剧特别有感觉,但并不想过早地唯儿童剧不写。眼下我正在尝试创作一个现实题材的话剧《嘿,青春》,展示的是当代年轻人追逐梦想的故事,里面有我自己的影子。

  记者:剧本荒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你觉得有望在这代青年编剧身上得到有效解决了吗?

  王娟:剧本荒不代表没有希望。现在山东省有一拨青年编剧蓄势待发,力量不可小觑,这首先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青年编剧人才的大力扶持。我参加过省文化厅主办的两次省级青编培训班、一次国家级青编高研班,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如,省内像我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编剧有20多个,有不少已经有独立创作的作品立上舞台,也有不少获得了省级、国家级奖项,这让大家都有一种紧迫感,在创作上你追我赶。我们之间有竞争,但都非常团结,谁写了新戏,就开诚布公地讨论,互相加油鼓劲。这种抱团发展的现象对青年编剧成长功莫大焉,希望越多越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