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服务资讯>正文

读书是完善人生和达到人生目的的手段

A-A+2014年4月20日14:46金羊网-新快报评论

  有的人读完初中就辍学工作,有的人博士结束还要出国深造,但成功却从来不对学历有所挑剔,那到底读书有没有用?知识分子曾被人认为有学识、有地位,但现在反而又变成一个现代人想逃避的标签。本期《名人堂》特邀严介和先生谈一谈“读书”的意义。

1

  PK古今

  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孟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朱熹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王夫之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王永彬 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布尔沃 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

  醒世恒言

  从背会到体会,从传承到创新。

  拍案惊奇

  在风雨中拼搏,在迷茫中前行,在生死中挣扎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人才。

  严氏正义

  在生与死的考验当中没有倒下的,生存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一流人少读书,二流人多读书,三流人不读书。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滥读有副作用。产品在折旧,知识也在折旧。今天政治文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但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是一个知识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折旧的时代。原来学习的知识快速折旧,新知识分子很快就成了旧知识分子,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传承,没有创新,没有创造,那他就不是进步了,而是倒退了。将知识从做加法变成乘法,那就是裂变知识,把知识链条拉长,能无中生有,创造知识的人才是一流的。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拘泥于书本,停滞在校园,温馨在家庭的书房,都是一些幼儿园的东西。在风雨中飘摇,在生与死的考验当中没有倒下的,生存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学院派”的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在当今企业家的心目中,理论就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做企业的人士希望听到的是理念,是把复杂的事简单化。从中国乃至世界格局来看,社会科学加权平均,为什么高学历的会给低学历的打工?老师最喜欢的孩子往往给老师不喜欢的孩子服务的?背会与体会是最好的诠释。

  学财务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复习考国家注册会计师一般都能考上,但有堂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称的人往往连现金出纳都干不好。恰恰很多大公司身经百战的财务老总,如果去考国家注册会计师多半都考不上。这些现实让人心酸、心痛、悲愤!能否让苍白的“背会”的农业文明,走向今天红润的“体会”的商业文明?

  警世通鉴

  为了读书而读书,与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南辕北辙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曾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在中国为什么杰出人才总是冒不出来?其中普遍性意义的教育价值观的扭曲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为了读书而读书,这与“学以致用、心灵独立”的教育目的南辕北辙。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鲁迅说过“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读书死读导致思维定式、思维僵化。圣洁的高校衍生出了毕业就待业的“啃老族”,还有上大学才一个星期,就因嫌食堂饭菜味道不好,觉得日子没法过而跳楼自杀的大学生。

  天之骄子的光辉在这些现象面前瞬间黯淡,象牙塔中现有的学习方式和所学所获,是否足以承载生命原本的质量与重量?从学校步入社会,面对多重身份的需求,能力是否跟得上?是否在社会中可以把背会的知识抽象成体会的智慧?是否可以从单纯的传承过渡到创新?二十多年在体制教育下养成的思维定式是否还有自我成长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能力?

  不擅长自主性思维的人,书读得越多,越是一种作茧自缚

  《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唯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固守书斋,躲进小楼成一统,也只能一统小楼;不擅长自主性思维的人,书读得越多,越是一种作茧自缚;本来潜能中存在的个性与优势,可能被厚重的书本磨损殆尽;本来独特矫捷的生命,可能被磨损得平庸世俗;本来灵动的思维,可能被局限得不知变通。

  我对现在的学院派积弊颇有怨言,商学院的导师、院长95%以上都不懂企业,他们大多没有大企业的高管经历,却要培养职业经理人,培养企业家,怎么可能呢!我们做企业,需要的是如何把复杂的事儿简单化,读了你的书,简单的事也被解释复杂化了。这怎能说是有益呢?

  知识要与社会实践结合,形成睿智圆融的生存智慧

  中国古代的先贤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在学做事做人之余,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读点书,弹弹琴,唱唱歌吧!如果连做人做事都不会,就没有必要读书了。

  诸葛亮的朋友石韬等人读书都“务于精熟”,唯独诸葛亮“观其大略”而已。一个人如果不把“做学问”当作毕生追求,是没有必要精读书海的;陶渊明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有深意的。读书的态度可以高瞻远瞩,读书方法可以高屋建瓴,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取舍,是一种读书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气,避免寻章摘句咬文嚼字,而是善于抓要点,掌握书中的精髓和智慧。读书不是目的,而是完善人生和达到人生目的的手段。

  从书本中走出来,到生活中去感悟体会;不仅要传承过去的文化精粹,还要在此基础上,独立创新。读书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进得去,出得来;背会的知识与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结合,形成睿智圆融的生存智慧,才是学习的目的。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