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

新浪山东>济宁>旅游>正文

济宁地名故事 | 竹竿巷的前世今生

2019年09月02日 15:59 济宁广电 

竹竿巷,一条弯悠长的小巷。小巷很狭小,蜿蜒数百米的街道两旁错落有致的店铺门楼,茶坊酒肆,其建筑格局古朴雅致小巧玲珑。乌瓦粉墙的砖木结构,清一色的旧式门板店面,庄重老式的木质柜台,毎一个檐角,每一扇格窗,每一块店号牌匾,都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竹竿巷的形成

竹竿巷是济宁历史悠久的见证。早在元明时期济宁就受到了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的大运河的哺育,水运交通的便利,给济宁带来了商业的繁荣,特别是时清时期,济宁作为南通江准、北达燕冀的江北最大的码头,是南北各省交流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江北不产竹,江南的毛竹、嵩竹、黄竹、斑竹及烟杆竹,都由运河向北方贩运。济宁是大码头,自然也多在此地上岸交易。竹编工匠也便随之于济宁上岸谋生,竹器店铺在运河沿岸,如雨后春笋一个个冒出来,渐渐地形成街区,可以说竹竿巷是蘸着大运河的河水所描摹的一幅江南水乡市井风情画。

竹竿巷是一街多名构成的

济宁城区旧时商业与手工业繁荣的街道有六条,其长度都在二华里以上,最长的一条达五华里。它们大都毗邻老运河,其共同的特点都是由数条首尾相接的街巷组成的。

“竹竿巷”即是上述六条商业街中的一条,实际上它是由首尾相连的五条街巷构成的,从东大寺向西依次是纸坊街、南汉石桥街、纸店街。从东大寺向南,依次为竹竿巷、小闸瓮城。因为在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店铺当中,竹器店约占40%,于是人们自然就统称为“竹竿巷”了。

竹竿巷街道特征:

青龙戏水与二龙戏珠

“竹竿巷”包涵的五条街巷,西起吉市口(今任城路),东至顺河清真寺,转折向南,止于小闸口桥,恰呈“曲尺”形。从布局上看这些房屋是顺河而筑,街道也是随河而弯曲。河与街巷之间,有诸多与之垂直的小巷,如清宁巷、永丰巷、绳巷、清平巷等等,全部通到运河岸边的码头。既便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用水,又便于消防灭火。这种街道特征体现了便民利民和谐。平面上看参差进退逶迤蜿蜓,立体上看高低错落跌宕起伏,假如你从高楼俯瞰,它与顺河东大寺一起,构成了一龙形建筑,当地百姓叫老龙戏水,东大寺为龙头,龙头扎进大运河,形成青龙戏水,弯曲悠长的竹竿巷为龙身,左右各小巷清宁巷、永丰巷、打绳巷等为龙爪,据说巷深处原有水井,不为取水,而是作为“水钉”钉牢这条巨龙,以免其汲跑了水腾空而去带走一方风脉,这虽是传说,也足见济宁人对竹竿巷的感情和厚爱。如果把东大寺看作一颗璀璨的明珠,从东大寺向西、向南两条蜿蜒街道就象两条龙体,与东大寺恰恰构成二龙戏珠。

到民国时期,现代铁路通达济宁,这条街又成了城区通向火车站的主干道路。每天自晨至夕,车辆行人熙来攘往。流动商贩肩挑、手提、背负,他们的梆声、锣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店铺内的嘻笑声、喧器声,作坊内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街上车辆的喇叭声、铃声、马蹄声,交织成炽热的商贸大合唱。

竹竿巷沿街建筑物的结构与布局

“竹竿巷”总长约2华里余,沿街西侧的店铺,大都是2层3~5开间抬梁硬山式楼房,前出抱厦(卷棚),明柱承托。后处店堂,宽敞明亮。店后院落1~3进不等,布列着居室、作坊、库房、灶房,即所谓“前店后作坊”。建筑用青砖灰瓦、展现了古朴、庄重、浑厚的特征。店堂多为北方常见的硬山式,也有山柱、梁架外露悬山式,但数量不多。街面出檐都较大,无飞檐。有的则将两端封闭,即成楼上前廊,有的则于楼层间再出大雨棚伸向街心,将经营空间更多地引向人流之中。竹竿巷集中体现了济宁建筑艺术最典型的特征。①顺天然、亲人和朴素无华的个性特征;②门户开敞、分区自由的空间结构;③节奏紧凑、方便实用的商业功能。这种门前交易、后门泊船装货的特征在北方怕是不多见的。

从街道的布局和关联上看,这条街道是顺应运河自然形成的。河边庐棚蹲踞,竹垛条陈,篮笼为幌,竹器盈堂。业主们依各自的经济力量、作业需要和生活习惯,在不同的时期翻建、扩展、装饰自己的经营空间。因此,店铺高低不一,样式各异,有的前伸、有的后撤,有的加台阶,有的漫平地,悬山硬山、斜墙曲壁不一而足,互相没有规划性的联系。

街面以条石铺路。街两端建有“坊门”(闸栏门),门楼下的石楣匾刻街名,十分醒目,双扇大型坊门铺着叩环。专人管理,入夜关闭,以保安全。其中纸店街、汉石街、竹竿巷三条街巷的“坊门”,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仍保持完好。此后,扩充街道时,与各家店铺前的抱厦一并拆除了。

竹竿巷:竹器行业的王国

竹竿巷是竹子竹器的王国。街道两旁的竹货行、竹器店、竹器作坊满街触目所见的竹器真是花样繁多,无奇不有,令人眼花缭乱。

竹器制做的生产原料来自江南诸省,水上运输成本低而又方便。当然,民国时期,就只有依靠铁路运输了。据统计,上世纪30年代中期,每年春、秋两季购进的原料,多达40多节火车箱皮,由本街区的“聚盛和”、“源手”、“同义公”等几家代理行负责承办。同业中经济拮据的店铺,还可以先取货,后付钱款,这多少可以窥见商家经营的灵活和信义。

竹器生产使用的工具如刀、尖刀、剜铲、半圆凿、锯、刨子、扒套、扒模、簾架、线锤、木马等等,大多由济宁城区铁业红炉和木工制作并不断得到改进,充分显示了行业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交融和互相协作。

竹器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关系密切,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一方面是农业、渔业、运输业、手工业(榨油、磨面、酿造、粉条坊、糕点、中成药等行业)所用的生产工具,一方面是居民日常生活与体闲娱乐的用品。

当时,竹器行业依托济宁位当鲁西南地区水陆交通中心的优势,产品不仅畅销鲁南10多个县。部分产品如花轿、喜庆仪仗、床、櫈等远销费县、蒙阴、平邑、临沂等山区。经济收益相当丰厚,那时人们常说的“顺口溜”:“竹器店!竹器店!店面两间,三人干活,切莫偷闲,八口之家,不愁吃穿”。

同业之间,重信守义。旧时同业聚会议事,原在竹竿巷西侧聚永巷路北的江苏句容会馆内,后因行业发展,人数增多,改在清平巷路东大关帝庙后院的春秋阁前。

竹竿巷:百业并举的繁荣商业街

竹竿巷虽名曰竹竿巷,然而其手工作坊不止竹器业,纸店、星秤店、铁货店、皮毛店、茶庄以及木器、铜器、玻璃器具、瓷器等各色作坊和店铺应有尽有,约占60%以上,宛如一支光怪陆离的万花筒。它们与竹器店间隔布列,形成了百业兴旺的景观。当年,人们常说“不用走出竹竿巷,什么东西也不缺,就能生活一辈子”。

这里不乏开业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如微商的“汪云从”烟具五金老店,店标是一件长约4尺的“旱烟担”模型,硕大的白铜烟斗和烟咀,装在方形粗大的乌木烟管两端,高悬在店堂的云头红木架上,古色古香,周围的金字牌衬托着,十分醒目。“和顺”香烛店是回胞开设的。店标是高约5尺的木雕方形蜡烛模型,外涂朱漆,金绘盘龙,装在红木烛台上,风格豪迈夸张,配合着古雅的货架,柜台,令人们赞叹不已。“王兴隆”丝线店,古老的制丝工具在店堂内运作,人们倍感时光的流失。

伴随着社会变革和城市建设重心转移,竹竿巷店铺多被合并、迁移、停业或改为街道小工厂,店面房大多改为居室,或因年久失修,拆除改建,昔日的商业文化风韵发生很大变化.但遗存的街道特征和建筑历史文化风貌仍然有保留价值。

竹竿巷与文化的结缘

至今被济宁人津津乐道的是拍摄电影《两个小八路》,竹竿巷那独特街道特征和建筑吸引了导演,在此作为拍摄外景,那时街道上石板路据说还保留着原貌,那凝聚着历史沧桑的石板被岁月的脚印磨擦的油光水亮,导演安排街上悬挂画的“人丹”字样的布幌子,在光溜溜的石头路上洒些水,让两个小演员反复摔了几次。如果我们有幸再看电影《两个小八路》,应该说那是济宁这个古城唯一的影像资料了。

大概是80年代末期,著名文化名人冯骥才来到了济宁,应该说冯骥才与济宁是有缘分的,他的外祖母家就在济宁里堂子街住,她母亲在这里生活了多年,当见到竹竿巷时他被这条老街厚重的商业文化深深吸引,这位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情有独钟的学者、作家、画家他拍摄了照片,又亲自录像,到天黑了,却迟迟不愿离开……

过去人们说,“不逛竹竿巷,白来济宁城。”竹竿巷是我国北方城市中少有的江南风味的街道建筑,它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矜持,也有江南粉墙飞檐的轻柔,既蕴含着北方建筑的稳重也兼有江南建筑的灵巧,不是苏州酷似苏州。济宁竹竿巷蜚声九州600年。

来源:济宁民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