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新浪山东>财经频道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李湘平: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创新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月07日 17:51 商讯 

  记者

  创新发展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伴随经济发展,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也愈发凸显。但在具体实践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主体地位模糊,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支持不足,对工程技术重视程度不够,引进人才重头衔、轻实绩,产业政策“一刀切”行为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我国创新发展的步伐。正在参加2023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李湘平带来关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创新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李湘平表示,推行创新型国家战略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担当着科技创新的重任。民营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也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但是当前在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方面,依然存在深度科技创新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施策精准性不足、扶持资金机制不够畅通、要素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瓶颈制约。有必要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机制改革,推进产业集聚化、一体化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好专项引导资金、产业创新基金作用,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和精准性,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集群式创新,全面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稳增长、稳预期、稳信心的有力举措。

  更加重视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

  给予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多支持

  李湘平表示,后疫情时代和双碳背景下,要想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必须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主体,实现科技创新更快更好发展,需要聚集力量、给予相关企业更多要素支持。在高水平技术创新研发和实施落地过程中,增强用地、融资、环保、人才等方面政策支持,还可通过科技项目支持、高企申报培育、创新政策扶持、政府投资基金引导等多种激励方式,引导民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民企探索技术前沿和“无人区”,持续推进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创新和落地实施。“通过要素支持,培育一批敢创新、能创新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方面的排头兵和领头雁作用。”李湘平表示。

  李湘平称,以东明石化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成功研发的原油直接超级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UPC)为例,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经院士团队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专用催化剂属世界首创,直接以原油为原料,通过超级催化裂解工艺,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烯烃等产品的全过程生产。与传统“炼化一体化”工艺相比,生产同等规模的乙烯将减少原油消耗约60%,减少投资50%,降低能耗25%,而高端化学品收率达到81%以上,且不产生成品油。鉴于UPC技术的核心优势,不仅将为炼化行业“减油增化”提供绿色低碳、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技术路径,还可大幅减少我国原油进口量和外汇支出,在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将发挥重要示范意义。

  重视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和专利技术评价

  李湘平表示,企业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科技创新成果要由企业和市场评判,要重视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利技术评价,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

  工程技术创新对降低产业成本、推动创新落地有深远的影响,专利技术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最直接有效的体现。但目前来看,对工程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现有人才评价机制对工程技术人员激励作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李湘平建议,完善工程技术研究基层一线、青年人才的评价机制,鼓励潜心研究和长期积累。要鼓励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更加重视原创技术开发,更加重视专利技术的转让和实施,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时,把专利技术的转让实施、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将工程技术专利制造、标准制定和成果转化作为评定的重要依据,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能力和工作实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围绕重大产业创新链条,推出工程技术专项人才计划,重点支持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青年人才培养,助力新成果、新项目、新产业落地。

  改变地方政府人才引进重头衔、轻实绩,以“帽子”论水平的导向

  李湘平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分工不同,作用不同,评价指标也不一样,但其区别往往被忽视,现在的各类人才计划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人才,而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视明显不够,不利于发挥工程技术人员集中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过于关注创新投入和强调创新产出,忽视学术水平、学术潜力、职业道德、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科学素质或科学精神的评价,忽视了科技人才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培养,致使一些青年科技人才不能系统地理解科研运行环节及其要求,也没有明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研究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学术道德。

  建议坚持“科学规范,质量优先,公开公正,分类评价”的人才导向,切实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选拔原则,建立完善科学、标准相对统一的人才评价、选拔和使用制度,合理规范人才的待遇标准,建立有利于激励人才发扬科学奉献精神的制度。突出企业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人才智力资源向创新企业有效集聚,促进创新成果市场化转换。对高层次和紧缺人才,要鼓励地方政府破除条条框框,建立绿色快速通道。

  加强科技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环境因素包括学术氛围、科研条件、学术负责人素养、科研人员工作环境、人才激励机制、个人待遇等,创新文化因素包括学术风气、科研资助、科技评价、人才政策、科研人员社会地位、科技奖励制度等,二者都影响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

  李湘平建议,落实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改变注重短平快考核的现状,鼓励在科学研究中敢于冒风险,使前瞻性、长远性、战略性思考真正成为研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对科技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使用上,从以数量评价为主向以质量、水平、贡献以及发展前景为主,从关注短平快形式化评价向更加注重实践检验和历史性评价转变,厚植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避免在“双碳”及安全环保政策方面的“一刀切”行为

  李湘平表示,在“双碳”目标和大气质量保障措施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习惯于“一刀切”,没有针对具体行业、具体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措施,不仅束缚了企业创新发展、升级上档的脚步,而且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相违背。

  建议在“双碳”政策方面,统筹制定碳总量及减排目标,提出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政策措施,赋予政策一定灵活性和弹性,特别向对减碳做出原创重大贡献的企业倾斜。在安全环保治理持续高压的同时,推进重点排放指标的日常监管,通过网格化管理、点对点服务、引入第三方检测等手段有效管控、精准治理。对于企业合理诉求,在提供有效证明及可行性规划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合理运用政策。

  关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创新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背景

  创新发展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伴随经济发展,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也愈发凸显。但在具体实践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主体地位模糊,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支持不足,对工程技术重视程度不够,引进人才重头衔、轻实绩,产业政策“一刀切”行为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我国创新发展的步伐。

  二、建议

  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行创新型国家战略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担当着科技创新的重任。民营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也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但是当前在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方面,依然存在深度科技创新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施策精准性不足、扶持资金机制不够畅通、要素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瓶颈制约。有必要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机制改革,推进产业集聚化、一体化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好专项引导资金、产业创新基金作用,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和精准性,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集群式创新,全面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稳增长、稳预期、稳信心的有力举措。

  二是更加重视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给予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多要素支持。后疫情时代和双碳背景下,要想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必须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主体,实现科技创新更快更好发展,需要聚集力量、给予相关企业更多要素支持。在高水平技术创新研发和实施落地过程中,增强用地、融资、环保、人才等方面政策支持,还可通过科技项目支持、高企申报培育、创新政策扶持、政府投资基金引导等多种激励方式,引导民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民企探索技术前沿和“无人区”,持续推进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创新和落地实施。通过要素支持,培育一批敢创新、能创新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方面的排头兵和领头雁作用。

  以东明石化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成功研发的原油直接超级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UPC)为例,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经院士团队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专用催化剂属世界首创,直接以原油为原料,通过超级催化裂解工艺,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烯烃等产品的全过程生产。与传统“炼化一体化”工艺相比,生产同等规模的乙烯将减少原油消耗约60%,减少投资50%,降低能耗25%,而高端化学品收率达到81%以上,且不产生成品油。鉴于UPC技术的核心优势,不仅将为炼化行业“减油增化”提供绿色低碳、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技术路径,还可大幅减少我国原油进口量和外汇支出,在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将发挥重要示范意义。

  三是重视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和专利技术评价。企业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科技创新成果要由企业和市场评判,要重视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利技术评价,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工程技术创新对降低产业成本、推动创新落地有深远的影响,专利技术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最直接有效的体现。但目前来看,对工程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现有人才评价机制对工程技术人员激励作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议完善工程技术研究基层一线、青年人才的评价机制,鼓励潜心研究和长期积累。要鼓励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更加重视原创技术开发,更加重视专利技术的转让和实施,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时,把专利技术的转让实施、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将工程技术专利制造、标准制定和成果转化作为评定的重要依据,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能力和工作实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围绕重大产业创新链条,推出工程技术专项人才计划,重点支持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青年人才培养,助力新成果、新项目、新产业落地。

  四是改变地方政府人才引进重头衔、轻实绩,以“帽子”论水平的导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分工不同,作用不同,评价指标也不一样,但其区别往往被忽视,现在的各类人才计划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人才,而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视明显不够,不利于发挥工程技术人员集中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过于关注创新投入和强调创新产出,忽视学术水平、学术潜力、职业道德、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科学素质或科学精神的评价,忽视了科技人才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培养,致使一些青年科技人才不能系统地理解科研运行环节及其要求,也没有明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研究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学术道德。建议坚持“科学规范,质量优先,公开公正,分类评价”的人才导向,切实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选拔原则,建立完善科学、标准相对统一的人才评价、选拔和使用制度,合理规范人才的待遇标准,建立有利于激励人才发扬科学奉献精神的制度。突出企业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人才智力资源向创新企业有效集聚,促进创新成果市场化转换。对高层次和紧缺人才,要鼓励地方政府破除条条框框,建立绿色快速通道。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建设。创新环境因素包括学术氛围、科研条件、学术负责人素养、科研人员工作环境、人才激励机制、个人待遇等,创新文化因素包括学术风气、科研资助、科技评价、人才政策、科研人员社会地位、科技奖励制度等,二者都影响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建议落实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改变注重短平快考核的现状,鼓励在科学研究中敢于冒风险,使前瞻性、长远性、战略性思考真正成为研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对科技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使用上,从以数量评价为主向以质量、水平、贡献以及发展前景为主,从关注短平快形式化评价向更加注重实践检验和历史性评价转变,厚植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六是避免在“双碳”及安全环保政策方面的“一刀切”行为。在“双碳”目标和大气质量保障措施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习惯于“一刀切”,没有针对具体行业、具体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措施,不仅束缚了企业创新发展、升级上档的脚步,而且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相违背。建议在“双碳”政策方面,统筹制定碳总量及减排目标,提出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政策措施,赋予政策一定灵活性和弹性,特别向对减碳做出原创重大贡献的企业倾斜。在安全环保治理持续高压的同时,推进重点排放指标的日常监管,通过网格化管理、点对点服务、引入第三方检测等手段有效管控、精准治理。对于企业合理诉求,在提供有效证明及可行性规划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合理运用政策。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