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迅、朱亚文、于荣光等主演的电视剧《红高粱》今晚将迎来大结局。日前,有媒体专访该剧编剧赵冬苓、导演郑晓龙,揭示《红高粱》抗战阶段人物关系和主创的创作意图。
对话
编剧赵冬苓:用抗战戏展现人物身上另外一些东西
记者:有人说小说《红高粱》里,前后故事情节分为快意恩仇和抗战,剧中抗战是怎么处理的?
赵冬苓:从故事的表层看,确实是两层皮,但我觉得,莫言[微博]把抗战作为展现人物精气神的一部分来写,所以和前面的故事在精神气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改编过程中尊重这点,抗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花这么大心血,塑造这么多人物,就是希望通过抗战展现人物身上另外的一些东西。
记者:剧中怎样完成抗战与前段过渡?
赵冬苓:日军要来,剧中有几条线索来表现当时的形势和各种人的反应,包括韩复榘(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要跑,朱豪三去济南留他;野村不断游说余占鳌和花脖子;中央军两个团长在剧里激起了很大的矛盾,等等。
记者:剧中抗战部分重点展现的是什么?
赵冬苓:当外敌入侵时,所有人身上的民族精神被激发出来,团结一致,抵御外辱,每个人身上最美好的一面被呈现出来。剧里很多人物都为抗战死了,他们的死都很悲壮,包括九儿、朱豪三夫妇、罗汉、花脖子、恋儿等。
记者:这部剧有人赞也有人骂,你都知道吧?
赵冬苓:不管是骂还是赞,至少说明大家都在关注。我大胆地说一句:以后,无论谁再拍剧版《红高粱》,都不可避免地会被人拿来和我们比。所谓经典,很像初恋,一日相见,很难相忘。忘了的就算了,没忘的就成了经典。《红高粱》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刚面世的时候都有不少的非议,但时间长了,它们闪现了自己的艺术价值,就成经典了。
记者:有人说你借鉴了《甄嬛传》的宫斗?
赵冬苓:这两年一直在研究市场上的各种好剧,包括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我研究《甄嬛传》,是研究它如何塑造女性形象,以及它在艺术上细致的表达。我还是个美剧迷,《红高粱》也借鉴了不少美剧,比如《傲骨贤妻》。
导演郑晓龙:受父亲真实经历启发 抗战戏要拍出残酷
记者:你认为拍抗战戏什么最重要?
郑晓龙:最重要的是“观念”问题,想要表达什么。我父亲当年抗战就在山东,那个时候打仗,鬼子的一个炮弹在他身后爆炸,弹片打中他的脑后,到现在脑袋后面还有一个大坑。这场战役报纸都登了,我家人一度以为我父亲去世了。所以说,战争戏不是像现在很多电视剧里表现出来的那么容易,我觉得我们这些战争戏,一定要拍出真实感,拍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记者:剧里是怎样拍出残酷的?
郑晓龙:是细节的真实,如果细节不真实,大家就会对情节不相信,不相信就不会感动,就不会把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比如说,《红高粱》里演员打的都是真枪,因为真打枪,演员的反应是一个样子,假打枪,演员的反应是另一个样子。另外,我们拍的战争戏特技用得特别少,都是实拍的大量实景戏,很真实,包括炸点,炸起那个土能在镜头里很清楚地看到。
记者:您之前拍战争戏并不多,怎样保证《红高粱》细节的真实?
郑晓龙:除了给我的团队提要求以外,也会尽量给他们提供条件,就是钱和时间。包括化妆、特技、炸点的布置,甚至包括演员跟鬼子拼刺刀、打仗的动作等,必须得把时间和钱花到地方,他才能拍出这个效果来。本来应该拍一星期的戏,你非要让两天就拍完,那出来的效果就不好看。
记者:和很多“打不死”的主角不同,周迅饰演的九儿一枪击中,临死时连一句遗言都没有?
郑晓龙:这样才够真实。一开始有人提议,让九儿牺牲前说几句话什么的,我就觉得别说了,因为她的行为和动作已经把这个人物表现到位了,再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之类的反而可笑,不真实。最后镜头里的爆炸,高粱地烧起来了,映得高粱都红了,已经足以表达出山东人的性格,他们对家乡、对国家的爱,以及为此所付出的牺牲。
揭秘
重场戏:大结局九儿死得悲壮
电影回放:
余占鳌率酒坊兄弟们伏击日军,九儿给他们送饭时不幸被日军流弹击中,牺牲。
荧屏剧透:
电视剧第60集,为掩护余占鳌、张俊杰所率抗日武装撤退,九儿用歌声把鬼子引进高粱地,当鬼子将她包围后,九儿点燃藏在高粱地里的大量“三十里红”酒,与敌人同归于尽。
编剧解读:
与电影《红高粱》不同,剧里九儿是绝对主角,不能让她随便牺牲,所以设计出很仪式化、悲壮的死法。
导演解读:
九儿往前走,鬼子跟着歌声慢慢追过去,中间隔着好多高粱,那种压迫感特别强烈,看画面时,观众也会感受到恐惧及九儿的勇敢。最后九儿什么都没有说,很凄惨的一笑,表达了很多的内容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