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能否复制?
无论是收视率还是收益率,《舌尖2》无疑都是一个不错的财经话题。不过,本报记者采访的诸多业内人士的观点则呈现出“两极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根本不存在纪录片市场,《舌尖2》的所谓成功是基于其生产模式的特殊性,其模式是电视台出钱拍摄,用强大的电视台广告体系支撑着纪录片。
“国外纪录片多是基金出钱,而在国内,我们找过无数的基金,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现在运作的一些纪录片,都是我们自己出的钱,根本别谈收益。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管理和对特定话题的限制,也不太可能出现庞大的纪录片潮流。”一位知名的纪录片运营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有纪录片市场,虽然不大,但值得投资者关注。
“《舌尖》系列至少让人们关注到了中国的纪录片市场,我们开始投资纪录片。单就商业模式而言,纪录片更像是电视剧的B2B模式,既然如此,植入式广告未来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种商业运作方式,我想这些都值得探讨。我们目前已经投资了几个项目,并没有太多压力,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本身有其他的收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细分市场肯定有文章(微博)可作。”中广电通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辉告诉本报记者。
事实上,《舌尖1》的火爆就曾引发“淘宝食材”的热卖,以及相关食品的上市公司的股价上涨。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舌尖1》最初能够植入某黄酒企业的话,无疑也是一个“降低成本”的方式。
《舌尖》第二季招商中,天猫商城旗下的天猫食品,就成为《舌尖2》的独家合作平台,同步首发每期节目中的食材和美食菜谱。
“在业界,纪录片被视为节目制作的最高层次,它与节目不一样,节目是创作型,而纪录片是现实的东西。现在有那么一部分人群开始喜欢纪录片了,我们称之为‘比三高还高的人群’。”张玉志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央视纪录频道的广告收益由2011年成立之初的3600万到2013年突破5亿,足以说明这部分收视人群的扩张。
国内纪录片收视群体的逐渐扩大,这让线上线下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责编: 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