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纷繁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婚嫁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走近几大民族的传统婚礼,看看嫁衣所体现出来的民族风格。
古代汉族
1、古代汉族
纵观历史,如今人们所熟悉的汉族婚服大多为彩绣大红吉服、凤冠霞帔、大红盖头等,其实“大红婚礼”并非自古便有,先秦六朝则多以玄黑色为婚服主打,隋唐则起到承接作用,主张青质翟衣,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而男子则着深绛色婚服迎亲。宋代开始出现红色大袖,花冠霞帔,士则着深色或青色九品官服,为明代婚服的前身。
明代曹国大长公主朱佛女的大衫霞帔图孝端皇后凤冠
直至明代,汉族古代的婚服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典型和成熟的造型。此时霞帔为并列两条,深青色为主,前端剪裁为尖角并且缝合,后端平直,按品级饰以各类禽纹及云纹等。凤冠与宋代相仿,缀以珠翠、花钗等,不同之处为此时平民也可与九品命妇一样使用凤鸟装饰。红盖头沿袭宋代,仅以大红布帛替代红色纱罗。
满族
2、满族
满族人又被称为旗人,旗袍便是满族女子的日常服装样式了。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样式。旗袍裁剪简单,圆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绦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由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旗人上下马匹。满族新娘大婚当日,挽髻成单,蒙上红盖头,身着大红绣花及脚踝旗袍,添绣花红色坎肩,或白色绸带假领。坎肩多为对襟式,对襟下端多为如意头式,衣缘多镶以艳丽花边。满族不讲究缠脚,新娘脚着花鞋,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走起路来,摇曳生风。满族新郎则着红色马蹄袖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头戴翻边毡帽。
回族
3、回族
伊斯兰文化和汉族文化对回族婚服的形成与变迁有着巨大的影响。伊斯兰教主张遮蔽羞体,服饰要求整洁美观,但不可过奢。由此诞生了男子的无檐小帽和女子的盖头,同时新娘婚服一般着裤装,绝对不能裸露肩膀和手臂,即便是裙装也须及脚踝。新娘的头纱须遮盖头发、面颊及脖颈,相较日常的头纱更为华丽,装饰图案也多为伊斯兰风格。汉族文化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颜色上。伊斯兰教推崇纯净、俭朴、自然的颜色,白、黑、绿为穆斯林服饰主要色彩。而汉族则推崇代表喜庆的红色,受之影响,回族新娘服饰中所有的部分皆为红色,而新郎服装中的披红也是汉族文化影响的典型,即将两条红色的绸缎披于双肩, 并在胸前、后背十字交叉。
蒙古族
4、蒙古族
蒙古族部落的婚礼习俗服饰种类繁多,鄂尔多斯是如今风俗文化保留较为完整,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鄂尔多斯蒙古族女子婚服中最为复杂且闪耀的为头饰。头饰分为连垂和发套,大多选用珊瑚、玛瑙、玉石,以及银链、银环、银片等串缀而成。女子出嫁之时往往有分发仪式,将新娘的独辫从正中间分成两半,梳成许多小辫,将其固定在一个圆形木头上,坠以宝剑飘带,此为连垂。其上头套则分为发箍、后屏、护耳、垂饰、马鬃、耳坠六件。整个头部除脸面外,几乎全被珊瑚、珍珠、玛瑙等遮盖,耀眼夺目。
苗族
5、苗族
苗族新娘肩上大多围系银饰披肩,红缎作底,花带镶边,披肩共有银饰三层,内沿为八块莲瓣状银片;中间为椭圆形和梯形银片,共八块,呈两两对称排列,银片上分别制有龙、凤、狮子、牡丹等花纹;外沿为菱形银网,银网由一个个的小银圆环将小银链连接而成。银网下吊银须,银须分两层,中间是小梅花,两边是小叶片等。一件银饰披肩需耗银一公斤左右。戴时短须在前,长须在后。其构造由三大件组成:前后为两块半圆形银皮合成圆形,中空用细丝螺旋构成圆顶形。三大部件可以拆开。除了复杂多样的银质头饰,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胸饰也是苗族盛装的一个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