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浪山东走进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独家对话校长郝宪孝,就学院发展、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新浪山东:您说过“办学特色是民办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与核心竞争力”,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郝宪孝: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德智并育,学思并举,知行并进,脑手并用”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所谓“德智并育”,是指德育、智育同时并进,在抓好智育教育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开展能力培养。

  学院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恪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探索创新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涵,以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指针,以十八字职教理念中的“培养感恩品德”为抓手,创新实施“教学全时段育人、管理全覆盖育人、服务全过程育人、生活全天候育人、环境全方位育人”的“五全育人”的思政德育模式。全员参与整体联动,发挥优势突出亮点,打造独具特色的思政德育工程。2012年,“五全思政教育法”荣获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颁发的“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

  学院开设了校内“道德讲堂”,作为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经常性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与平台。2013年该院被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授予“2013年青岛市道德讲堂示范点”。 

  通过德育工程,培养学生感恩情怀, 近年来,我校在志愿服务方面表现突出,2011至2012年间组织400多名恒星学子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多次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共计2600多人次,献血总量达60多万毫升。2011年献血人数和献血总量打破青岛市中心血站有史以来的日采血量的最高纪录,当日1000余名恒星学生踊跃献血,献血量达312200毫升,是市中心采血站日采血量的104倍。我校还被评为“青岛市无偿献血先进集体”,并被授予“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所谓“学思并举”就是注重激发潜能教学,教会学生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自2005年提出“激发潜能教学法”,2008年,学校教务处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对该教学法的试点工作。2009年、2010年学校又连续举行了两届“激发潜能教学法”的教学大赛。

  “激发潜能教学法”的实施,使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2009年、2010年,动画学院的《三维动画制作》,商务学院的《公关与沟通》课程相继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2011年,动画学院的动画专业,印刷学院的印刷专业又相继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所谓“知行并进,脑手并用”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院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施“校企对接、产教融合”的高职办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的机制,学院采取学院或恒星集团自建、引进校外企业投资等方式,在校内建设了18个与相关专业对口的企业或生产车间,作为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创业的基地,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相融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校企一体、产教融合”三种具体形式,将专业理论课教学与生产性实训紧密融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实训锻炼,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提高,实现“真教实练与上岗工作零适应期”。

  2013年11月2日,山东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校“联盟化校企对接、一体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鉴定,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鲁教科鉴字[2013]第90号)。

  新浪山东:学院提出的“校企对接,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实岗实训”的“五四三”人才培养模式有何具体体现?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郝宪孝:通过建设18个校内实岗实训中心与101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打造“五四三”工程(“五个一”、“四个有”、“三个一体”),“五个一”工程即开设一个专业,依托(举办)一个企业,对接一个行业,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基地,参加(举办)一类技能竞赛。构建了与行业标准相接近的课程体系及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旨归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探索实践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切实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素质,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了学院就业双高目标。

  我院此种高职办学模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它是充分发挥集团办学优势,校企优势互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合一”“厂校一体”的体制机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资源融合共享。集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资金支持,避免了单纯依靠学费来维持专业低水平运行的不足,也使实践教学不再单纯依赖于校外合作企业,破解了校外校企合作办学的诸多矛盾与弊病,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通过完善和细化校企合作规划、治理和培养机制,达到了校内校外“双四有”:校内“学校有工厂,车间有课堂,学科有竞赛,实训有擂台”,校外“工厂有课堂,车间有老师,技术有比赛,能力有考核”,从而搭建起一个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平台,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实施“三个一体”,强化职业技能。我院“校企对接,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校企一体、产教融合”三种具体形式。譬如印刷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行的是“产学研一体化”形式,服装设计专业实行的是“教学做一体化”形式,电脑动画专业实行的是“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形式。学生通过我院人才培养这三种具体形式的实训锻炼,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大提升,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总之,学院通过建设与相关专业对口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构建了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扩展实践、技能培训实践”四大实践平台为支撑,“实验—实训—实习”相互补充、“基本技能实训—模拟实训—实岗实训—顶岗实习”逐层递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互补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新浪山东:请问实施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郝宪孝:取得的效果: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的“互利多赢”

  1.学校实现育人目标与就业双高。通过实施“五四三”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使学生实现了知行统一、学思结合、脑手并用、全面发展,学到了职业道德、行业规范、产品标准、检测手段,增强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竞争意识,具备了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勇于创业的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显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毕业后成为受企业欢迎的真正实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大大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硕。2009至2013年我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共承担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承担行业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9项;受企业委托并被企业采用的技术服务咨询报告7份;获得专利授权12项,有6个软件著作权。2013年11月我院“联盟化校企对接、一体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3年12月“汽车安全行驶智能跟踪系统”与“出租汽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共三项研究成果通过了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3.学生技能大赛屡创佳绩。2010至2013年,我院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科技竞赛获奖共计141项,其中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全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6项、优秀奖16项,各类市级奖项45项。其中,我院电气技术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进行实训实习参与生产的产品“恒星”牌计价器,业务覆盖全国24个省(市),全国市场占有率达三分之一,深受用户好评。

  4.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升。集团企业为学生搭建了体验真实企业环境的生产性实践平台,提供了真刀实枪的实岗实训或顶岗实习岗位,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真实职业体验,熟练掌握了设备操作技能,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多方面也获得全面提升;同时也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实现了与未来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提前完成了从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为将来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校企双方真正实现“互利双赢”。此种校企合一的价值创造共同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因为是两种运营实体、一个利益主体,可以避免校外校企合作诸多水火不容积重难返的体制性弊病,破解许多瓶颈性难题,具有校外校企合作难以比拟的多种优势,诸如可以无障碍统一调配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实现利益与收益最大化;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为集团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转化成产品走向市场为企业赢利;学生顶岗实习可以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等等。

  新浪山东:根据山东省人社厅毕业生就业情况通报,2011-2013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4.49%、98.53%、97.33%,总体就业率为96.80%;专业对口率分别为89.60%、90.60%、91.96%,总体专业对口率为90.72%,请问学院是如何实现如此高的就业率的?有哪些促进就业的举措?

  郝宪孝:学院坚持以就业“双高”为目标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管理体系,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先实习,再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实现就业质量七个考核指标。

  学院从入学开始就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和定位自己,理性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专门成立大学生职场训练营,在学生实习前进行集中就业指导训练,积极探索并创新授课形式和内容,把感恩教育、团队精神、口才能力、职场风采、户外拓展等作为必训内容,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度和就业竞争力。

  学院在学生实习前2-3个月,就业主任就深入企业一线,积极开展市场开拓,储备当年毕业生5倍的专业对口就业岗位。学校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中国海运集团、中铁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建筑一局集团、中国建筑三局集团、江苏南通三建集团、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寿光巨能控股集团、上海携程网络服务有限公司、青特集团、浙江盾安精工集团、人民印刷青岛公司、国美电器等432家大型知名企业,建立了毕业生人才输送长期合作关系。

  设立创业基金和孵化中心,以创业带就业。学校适时提出以创业带就业的理念,大力扶持毕业生创业工作。学校注资50万,设立“恒星学子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孵化中心,积极引进了中铁物流、康泉医疗、企业模拟沙盘等多个创业项目,并成功获得YBC工作站授牌。

  学生实习结束与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后,学校即将其纳入就业跟踪管理服务体系,实施跟踪管理两年。期间学生发生与就业相关的任何问题,学校负责协调解决。学生毕业,即注册为恒星校友会终身会员,享受恒星毕业生终身就业服务。 

  新浪山东:学院将如何以“升本更名”为契机实现新跨越?有哪些具体规划?

  郝宪孝:升本以后,学院将依据“五四三二一”工作思路开展工作。

  “五”是指五个导向,即应用导向,能力导向,质量导向,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四”是指四种能力,即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就业创业的能力。“三”是指三个特色,即地方性,多样性,适切性。“二”是指二元结构,即双师素质、双元结构的师资队伍,教师要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数量充足。“一”是指一个体系,即应用型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计划用5-10年时间,努力把学校建成“地方性(立足青岛、服务山东)、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做法、国际合作等)、开放式(产业大楼、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的国内知名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主要措施如下:

  1.统一思想,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质量是生命线、教学是中心的办学理念,努力使教师转变观念,实现由“知识传授”到“知识创新”的转变,由“注重理论教学”向“强化实践教学”的转变。把理论变成技术,把技术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商品。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在对山东省及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设置及内涵建设目标,实现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围绕岗位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专业建设,每学期末由校专委下设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二级学院,根据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在社会的反响、向毕业生了解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市场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要满足青岛市及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与企事业、行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达到所开设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及培养手段与地方经济和企业需求全面对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并据此设计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与方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系统建立由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答辩等环节组成的完整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40%左右;将创业教育纳入第一课堂。同时,科学设置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特色鲜明、量大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实践活动,延伸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空间。另外重视构建素质与能力拓展的第三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等,培养学生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和能力。这三个课堂要有机融合相辅相成。行业大楼每个专业在集团里找一个为主依托行业产业,自编教材中案例为集团行业内案例。

  积极推行“13+1”16字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加强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凡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均属课程建设的范畴。课程建设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列课程都应为合格课程,各专业核心课程群及公共必修课程应为优秀课程(群),凡优秀课程(群)申报学校精品课程(群)、学校精品课程(群)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群),每门课程都要制定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的对接,形成恒星自己的课程特色。

  教材建设,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改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要在校专委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出版具有恒星特色的系列教材。

  实践教学条件,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需要,一是课程实验室建设,建立与专业设置相匹配的课程实验室(如力学实验室),每年补充部分实验仪器设备或新建与专业配套的实验室,以满足课程实验教学需要。二是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在保持现有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校内工科实训实习基地企业总称为“工程训练中心”?),根据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拓展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每个专业群至少要建立1个与专业群相适应的、稳定的校内(企业)实训实习基地,即每个专业群之下至少有1个产业或1个企业,实现专业带动企业、企业促进专业的良性互动,把专业与企业建成校内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同时,建立1个以上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有条件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可以建成校外产学一体化基地,以满足相关专业学生的实岗实训、顶岗实习、企业管理、市场调研、毕业设计等需要。通过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的融合对接,将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专业技术问题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同时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

  评价与考核方式,将建立相应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与考核指标,考核及衡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课外活动及其效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所占比例及其效果;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课程结束开卷或闭卷考试、课程设计等);企业与学校共同考核(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教师可以参与企业研发工作,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参与学校教学工作。

  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不同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一是引进掌握一定教育理论、拥有一定教学经验,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进校时就完成学历教育。二是从企业引进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合作精神、心理素养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充实实践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要引进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紧缺骨干教师,提升师资队伍的教科研能力。对各类高端专业人才,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保证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比例合理。四是要引进名校或名导师的高水平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五是不断提升现有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部分工科类专业教师到校内或校外企业生产一线参加不少于2个月的顶岗实习,选派部分计算机、经管、教育类专业教师到校内或校外相应机构参加不少于2个月的顶岗实习,以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开展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专题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教学咨询、教学指导、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课改等为基本形式的一系列教研活动。以教研室为单位,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每次活动都要有主题,要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制定相应的教研活动评价与考核标准,加强督导与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改革进程。

  5.加强科研工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学校与校内、校外企业(实训实习基地)协同创新,建设产学研一体的“工程技术中心”,(工科实践教学有“工程训练中心”,产学研有“工程技术中心”),强化应用性科学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可以学校自己用,也可以给校外企业用),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建设、项目研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

  6、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并完善按需设岗,以岗定责、以能定级、以绩定效、以效定薪的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改革教师工资制度,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留住好教师。建立优秀教师奖励制度,既要遵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优精神与标准,选拔优秀教师争取社会评优名额;又要坚持每年进行一次校内优秀教师评选, 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教师做好本职工作。

  完善教师职务评审和聘任制度。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是参加全省统一的教师职务评聘,二是每年学校组织内部的职称评聘。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破格晋升校内职称,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同时加强聘后的考核与管理。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媒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恒星网站、恒星广播电视台、恒星校报等校内媒体的舆论宣传功能。对外不断扩大与提升恒星社会认同度与美誉度,对内不断增强教职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凝聚力。

  继续推进校园建筑文化建设,将校园标志性建筑命名所带有的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恒星特色,进行深度阐释并大力弘扬。进一步美化校园人文景点,使师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于幽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提升。

  新浪山东:能不能介绍一下今年新升的几个本科专业的情况呢?

  郝宪孝:今年5月16日,教育部给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函(教发函[2014]109号),同意在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学院系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校,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隶属山东省人民政府管理。学院首批设置本科专业5个,即印刷工程、机械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今年计划招收本科生600人。

  学院开设了校内“道德讲堂”,作为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经常性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与平台。2013年该院被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授予“2013年青岛市道德讲堂示范点”。


 加强校园媒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恒星网站、恒星广播电视台、恒星校报等校内媒体的舆论宣传功能。对外不断扩大与提升恒星社会认同度与美誉度,对内不断增强教职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凝聚力。


  学院从入学开始就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和定位自己,理性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专门成立大学生职场训练营,在学生实习前进行集中就业指导训练,积极探索并创新授课形式和内容,把感恩教育、团队精神、口才能力、职场风采、户外拓展等作为必训内容,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度和就业竞争力。


  学院计划用5-10年时间,努力把学校建成“地方性(立足青岛、服务山东)、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做法、国际合作等)、开放式(产业大楼、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的国内知名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学校与校内、校外企业(实训实习基地)协同创新,建设产学研一体的“工程技术中心”,(工科实践教学有“工程训练中心”,产学研有“工程技术中心”),强化应用性科学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可以学校自己用,也可以给校外企业用),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建设、项目研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请稍候

...
  • 学校正门
  • 校庆15周年庆典
  • 学生志愿活动
  • 世园会学生志愿者
  • 课堂实训
  • 课堂展示
  • 航空模拟
  • 课堂展示
  • 研讨会
  • 世园会学生志愿者
undefined
分享到关闭

分享按钮不再出现?

确定取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