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学院是如何展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何不同?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继梦:现代学徒制是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教学模式的深化。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是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二是制度建设。首先是制度建设,没有好的制度办不好事情。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制订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
三是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推进校企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规范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
四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五是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明确双导师职责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学校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六是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这里主要强调经费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成本相对于普通教育将大幅提升,对师生比、实训设备、实训环境、师资水平等均有较高的要求。为保证培养质量,开拓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共同承担培养成本的机制。主要是学校与企业承担师傅指导费、学生企业实习耗材费、学生实习补助经费等费用。
具体到实施现代学徒制,我们不搞一刀切,在具备条件的专业实施。目前我们选择在物联网应用技术及汽车整形技术两个比较成熟的专业实施。下一步将在毕业生需求旺盛、贴近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逐步实施。另外,我们本着“互利共赢 完全自愿”的原则,与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联合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
谈到现代学徒制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不同,可以说,普通高等教育是批量培养人才,而现代学徒制更注重个性化培养,“手把手”教,更符合合作企业需求。现代学徒制要体现“高等性”,还是高等职业教育,或者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其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现代学徒制更注重工学交替,学生除了学生身份,还是企业职工,具有双重身份。在工学交替过程中,这两种身份经常互换。现代学徒制更加符合企业对于人才需求,更加接近零距离就业。招生即招工。很多企业新入职职工一般都要经过岗前培训才能进入到工作岗位,所以说我们原来的职业教育很难做到零距离就业。师傅即老师。师傅不同于原来的企业兼职教师,师傅是完全溶入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中。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师傅是对等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相同的作用。虽有不同,但现代学徒制还是高等职业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