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医药学院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为山东万杰医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现隶属于山东省政府直属的国有大型企业——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社会力量办学范畴中的“国企公有高校”。2014年4月,学校获批民办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齐鲁医药学院。
学校占地830.4亩,建筑总面积43.9万平方米。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3万人。学校现有教职工867人,其中教师总人数733人,专任教师65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230人,入选第一批山东省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决策咨询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1人。 【详情】
  
近日,新浪山东走进齐鲁医药学院,与齐鲁医药学院校长匡奕珍进行了独家对话,就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更名等话题进行探讨。【更多】
        新浪山东:学校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的思路和目标是什么?建设的内容包括哪些?
齐鲁医药学院校长匡奕珍:总思路和目标是,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突破,进一步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着力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加强课程改革与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条件和教学资源建设,培育和凝练特色,全面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塑造学校品牌。具体措施有:
1、“特色引领、辐射带动、共同发展”,加强专业建设
重点建设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5个专业,辐射带动医学类、药学类、食品科学类三大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优势与特色专业体系,跟踪医学领域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各专业的资源配置水平。
2、构建”以应用能力递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创新“应用为本、院校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院校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为本、院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进一步探索形成适合不同专业特点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依托一个中心,实施教师培养七大工程
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兼职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工程”、“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4、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
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形成“双兼互聘”、“院校共育”、“激励约束”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5、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三大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6、实施特色项目建设,打造学校品牌特色
推进“务实、融洽的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富有特色、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校文化品牌;实施“院校合作面向基层培养卓越全科医生”工程,培养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全科医生;建设“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新浪山东:学校从生源实际出发,实施分层次教学,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成效如何?
齐鲁医药学院校长匡奕珍:由于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不让一名学生因学习困难掉队,是摆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为此学校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创新推出了“分层教学”和“学分替代”教学管理模式。
基于学情,学校以分层次教学为主线,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根据生源的类别、层次、岗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结合不同情况下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实行文理分班、高低分层、英语分级教学。为此,学校重新修订完善了临床医学、护理学等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医学基础和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改革,采取跨学科、跨专业研讨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加满足培养目标的实现,减少了不同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复,理顺了不同学科间教学内容的衔接关系,修订完善教学指导方案217份。
英语实行A、B班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和考试标准要求均不同,基础好的上A班,基础相对较差的上B班,A、B班之间可以流动,学习赶上了可以申请加入A班。这种分层次教学模式彻底解决了大部分差生因听不懂、学不会、考不过而造成的“混学”、“厌学”、“逃学”现象,创造了能学习的“同伴”环境;分层次教学模式也给部分文化素质高的学生创造了竞争学习的环境,为他们将来考研、专升本等继续深造提供了支持。
“学分替代”,是学校关注每一名学习困难学生探索的又一模式。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有的学生甚至连汉语交流都不流畅。这些学生在学习这类课程时明显跟不上学习步调,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最终考试不及格,甚至补考都很难及格。为此,学校采取“学分替代”模式,根据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学生的个人实际,用相近课程的学分替代学习困难课程学分。如,对于学习英语特别困难的藏、维族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用大学语文所取得的学分替代英语学分。
分层次教学成效显著,尤其是在各类升学考试中表现尤为明显。在201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过线率达到40.1%,录取率达到30.3%。考研录取率连续3年保持在30%以上,其中15%以上的学生被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录取。
另外,在历年山东省专升本统一入学考试中,学校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其中,2012年专升本考试中,临床医学专业全省前十名中第一、二、五、六、九名均被该校学生占据;医学影像专业考试中,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名都是该校学生占据。2015年专升本考试中,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药学3个专业的录取率分别为13.3%、15.4%、12.8%,远超5%的全省平均水平。
        新浪山东:学校如何将学生从“合格公民”的塑造,打造成“合格医生”的塑造?目前学生的培养成果如何?
齐鲁医药学院校长匡奕珍:作为一所医学院校,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一直是齐鲁医药学院办学的思考所在。
“医者仁心,医学讲求医术但更讲求医德,讲求‘为人’与‘为学’相结合。”医学教育培养的是医生,医生职业面对的是人的生命,肩负的是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必须有高尚的医德,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底线。
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底线,我校提出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服务”理念以及“三个相信”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向善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的学生教育观,建立了“以学生为终端”的教育服务链体系,提出“施优教服务学生”、“赢得学生,就是赢得事业,赢得职业”等系列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并围绕这些管理理念,确定教学模式、内容和和方式、方法,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强化理念入脑入心,用活动固化行为,由“合格公民”的塑造,最终到“合格医生”的培养。
——“补课”,从基本行为规范塑造“合格公民”
从“人性善”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应该是向善的,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成长期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认知,偏离了原本“善”的轨道。就像詹巴斗的“破窗理论”那样,第一块破碎的玻璃如果不及时修补,将会带来整个区域内窗户的破碎,及时修补好第一块破碎的玻璃,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补课”就成为我们塑造“合格公民”的第一步。
为此,学校在“补课”方面下足了功夫,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公民道德教育补课”活动。学校以学生的自愿接受能力为限,以环境氛围打造为目标,以具体的行为规范为行动指南,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夯实基本的道德底线做起。学校确定了社会公德个人修养“十不准”(如“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公物、不在公共场所抽烟”等),出台《公民道德教育“补课”活动实施方案》,确立了“十不准”的约束性,使得“十不准”行为规范可执行、可监督、可考核。全体师生员工齐行动,校园道德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补课”活动效果逐渐显现,学生社会公德意识逐渐增强,整个校园的不文明现象大大减少。
——“熏陶”,在传统文化中积淀人文素养
百家争鸣诞生地——稷下学宫,就在学校驻地淄博市。学校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不断丰富课余活动,由不同专业指导教师精心指导,吸收有个性发展需求和特长的学生加入,创建了学生修身养性第二课堂——“稷下书院”,多角度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稷下书院”设有齐风文学社、鲁韵书香园、历史国学馆、稷下讲坛、水墨书画苑、英语沙龙、孔子学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院既接受统一管理,又彼此独立运作,工作章程等规章制度健全,活动或讲座丰富多样,学校寓教于乐,有效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比如,稷下书院的“历史国学馆”,学生在这里可以“参政议政”,以史为鉴,针砭时弊。另外,齐韵书香园创刊《百家之言》,关注时事热点新闻、热门书籍观点、前沿学术发展等,及时将各种信息推送到学生身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015年,学校被批准为省级高校“孔子学堂”建设单位,以此为契机,学校积极运用“医出于儒,医儒相通”的教育思想,通过儒学文化研讨会、名家讲坛、“仁爱”教育、优秀社团汇演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打造具有齐鲁文化优秀基因的、医药并举的特色校园文化。
——“创建”,“五个零发生”让校园和谐文明
为了打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学校明确提出“五个零发生”的校园文明建设要求,即:重大责任事故零发生、毕业生离校公物损坏零发生、学生内盗事件零发生、学生打架斗殴事件零发生、日常公物破坏零发生。
这“五个零发生”是很难实现的,但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要求,目标就是从高标准出发,到达规范管理的彼岸。卓越源于要求,没有明确的法则规范,组织成员就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一个高校亦是如此。没有明确的学生管理规范,学生就没有行为目标,自由散漫的扩展,必将导致整个校园环境的混乱。
在我们学校,创建“五个零发生”班级成为每一个班级的目标,由此形成的“班级集体场”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约束效应,“五个零发生”校园文明“指征”越来越明显,学校几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了这点。目前,学校已实现重大责任事故连续5年零发生,毕业生离校公物损坏连续4年“零发生”,其它三项也已趋近于“零发生”。
——“引导”,“志愿者手册制”培养学生奉献精神
如何让一名医学生具备更高的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意识是学校力推的又一举措。为此,出台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实施细则》,积极引导志愿活动有效开展,培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并引入“手册制”,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手册》记录每个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同时载入学生档案。当前,志愿服务在该校已蔚然成风,现有注册志愿者7000余人,每年志愿服务达40000余人次,志愿活动主要包括学生志愿参加“控电控暖”活动、学生志愿协助安保工作等。以“控电控暖”活动为例,此项活动的开展彻底根除了原来的长明灯、长流水、暖气常开等不良现象,每年可为学校节约60多万元。
——“奖励”,多元“单项奖”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用赏识和鼓励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这是我校一条重要的育人之道。为此,学校下大气力,帮助学生培养适合其智力发展特点的职业方向和业余爱好,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个“特长”。
基于这种理念,学校在“三个相信”的学生教育观指导下,着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认可其优秀品格和正确的行为,并及时加以表彰和奖励,放大正能量的激励效应,使之产生迁移和渗透,引导学生自觉发现自身的其他优点,由“三好学生”变为“一好”奖励、“单项奖”奖励,由少数人获得奖励延伸为多数人的奖励,扩大奖励面。所设置的奖项逐年更新,依据学生的表现扩大奖励的种类和范围。如获得“热爱劳动”单项奖的学生又迁移成长为“遵纪守规”的优秀学生。随着活动的逐步开展,广大学生逐步呈现出更加积极上进的良好精神风貌。
从补课、熏陶、创建,到引导、到奖励,学校系列 “组合拳”共同发力,打牢了学生“做人”的底色,也浇筑了医学生必备的三根精神支柱:仁爱之心、责任意识和探索精神,实现了学生由“合格公民”到“合格医生”的转变,最终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尚医德的人。在历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中,学校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优秀和良好率均为96%以上。
        新浪山东: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如何?怎样促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
齐鲁医药学院校长匡奕珍: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外,更加少不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于这一认识,我校大胆实践,鼓励学生在“科研海洋中”畅游。
——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
2014年,学校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推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平台设置了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各系部科技社团等组织,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大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暂行办法》、《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大赛管理办法》等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科研创新学分”的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及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校发表论文,重视学生专利申请和保护,设置“成果转化奖”引导大学生将优秀成果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工作做到经常、有序、有效,学校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纳入到特色名校建设任务中。包括完善学校四大科技创新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机制建设,配备专业教师进行系统指导,实行假期开放制;将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常态化,规范学生科技社团的管理,鼓励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自主组建科研团队,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开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增加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科技含量,鼓励有课题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科研导师;加大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力度,使本科生科研资助覆盖面达到20%,年学生科研立项100项以上,年学生科研经费达到150万元以上。
——以赛促建, 引导学生开展应用研究
学校以开展“应用型研究”为总的指导方针,引导学生早期接触科研,鼓励学生参与校级竞赛、全省科技大赛、全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从2012年起,学校启动了每年一届的校级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从赛事准备、宣传、项目策划、评审、经费管理、最终的决赛到奖励办法、不同类型成果的奖励幅度,全面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重视应用型科技创新的研究。
三届赛事共立项457项,参赛学生涵盖了所有在校各年级大学生,有相当一批大一新生也参与到了研究队伍中,基本实现了学生的早期接触科研。如,药学系学生毕业论文,50%以上是与教师一起研究完成;由于学生科研基础扎实,近年来有8篇学生毕业论文被SCI收录,学生获发明专利28项。
——引导激励,师生科研成果丰硕
学校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每年设置10万元专项奖励经费,奖励学生各级各类优秀成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不怕科研失败,强调科研过程的收获,学校特别设计了“最具价值失败奖”, 奖金金额与一等奖金额相等,奖励那些因为客观原因,虽然最终没有能够完成研究任务,但是在科研过程中付出了努力,科研实验过程严谨,参与的学生获得科研收获较大的一些项目。
付出总有回报。5年来,学校承担上级各类教改、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励100余项,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近百部,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获国家专利38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获得了初步成效。5年来,学生获得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立项6项,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技能竞赛18项、省部级49项,等等。
        新浪山东:学校西部计划的开展情况是怎样的?有多少学生去西部志愿服务?援疆学生的发展情况如何?
齐鲁医药学院校长匡奕珍: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中央提出支持西部建设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团中央、教育部关于支援西部的决定,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大学生去西部建功立业,充分发挥自身的医学人才优势,积极支援西部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团中央和受援单位的充分肯定。
(一)建立长效机机制,做好西部计划工作
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团中央、团省委的工作要求,坚持项目化运作、品牌化推动、事业化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宣传形式、严控招募质量,在校内形成了“参加西部计划光荣,投身西部基层大有可为”的鲜明导向,学生报名参与西部计划积极踊跃,从2009—2014年,共有800余名毕业生踊跃报名西部计划,先后有93名优秀毕业生奔赴新疆、青海、西藏、宁夏等省份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志愿服务。他们中,80%以上的志愿者申请了延长服务期,26名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地区工作,10多名志愿者荣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和奖励。学校项目办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
一是构建“协同共进、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建立了学校党委全面领导、学生处总体负责、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落实、相关部门配合推进的西部计划工作长效机制。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的西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专题部署会,集中主题宣传教育;对录取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现累计投入奖励金10余万元;将西部计划列入院系工作考核指标,调动院系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按照“两个匹配”原则分配岗位 提前一年对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学生建立信息库,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反复核实服务意愿和岗位要求。在指标分配前,学校主动向团省委西部计划项目办申请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调拨指标;在指标分配时,学校抓好选派这个关键环节,严格程序,建立了按需选派、择优选派、供需对接的选派工作机制,按照岗位与专业匹配、个人能力匹配原则,科学、合理、公平的分配指标,尽最大可能做到人职匹配、人人满意。
三是做实志愿者成长、就业服务工作 坚持“扶上马,送一程”,2010年以来,校领导3次去志愿者服务地走访慰问志愿者,从思想上、情感上、业务上对志愿者加强引导与指导,使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姿态投入志愿服务工作,着力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就业服务纳入学校就业工作整体安排,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努力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服务期满后,90%以上的志愿者均通过了服务地或生源地的事业单位招考。
(二)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好西部人才输送
近年来,学校坚决响应中央援建西部的号召,将向西部输送医学人才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学校以开展较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宣传的桥头堡,把学习宣传志愿者就业观将西部计划纳入就业指导课程,通过组织开展志愿者报告会、座谈会、图片展、政策解读等形式,大力宣传扎根基层、成长成才的志愿者典型,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到西部就业的良好氛围。2011年起,学校以志愿者为媒介,在深入了解西部各单位的情况后,积极邀请新疆兵团医院来校招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师、三师、五师、六师、八师、克州人民医院、莎车县人民医院、洛浦县人民医院、博州人民医院等多家新疆医院来我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实现了就业工作与新疆兵团人才引进工作的顺利对接。从2009年起,我校向新疆、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区共输送医学人才 486人。
为进一步促进西部支援地区和基层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学校经过研究决定,选择建设兵团部分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2015年5月9日,学校与新疆建设兵团二师焉耆医院、六师奇台医院签署了“实习+就业”的合作协议。近期,学校将选拔第一批共55名学生赴新疆实习。合作协议的签署,开创了医学院校对口援疆的新模式。
针对西部医学人才匮乏的现状,下一步,学校将向西部省份加大招生的投放计划,为西部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继续加强与西部地区医疗单位的合作,为西部输送更多的合格毕业生。
        新浪山东:学校有哪些重点建设学科?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齐鲁医药学院校长匡奕珍:
(一)临床医学——省级优势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理实结合、能力递进”的“3+1+1” 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理论学习和培养基本技能;一年在教学医院临床教学和见习,培养专业技能;一年毕业实习,培养综合能力),紧紧依托6所教学医院,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办学新思路,开创院校合作新局面,着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做到了专业定位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护理学——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优势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理实结合、学训交替的2+1+1”人才培养模式。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原则,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第三年实施专业方向教育,第四年进行临床实践。该模式既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又能突出学生的自主选择,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现技术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药学——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优势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围绕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用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紧依托鲁商集团医药产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借助多元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传统的“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培养,形成“产学研用”的循环互动运行机制。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突出“三师”(工程师、营销师、药师)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采取工学结合的组织教学形式,实现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目标。
(四)医学影像技术——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优势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德育为先,医、工、理交叉融合,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应用为主,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3+1”学习平台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能力递增体系和以职业素质养成为目标的职业能力养成体系,培养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
(五)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省级优势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特色鲜明“学训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训的任务交替,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企业岗位实际认知、岗位锻炼全线融通,培养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
        新浪山东:值学校成功更名之际,请匡校长谈谈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战略。
齐鲁医药学院校长匡奕珍: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山东万杰医学院更名为齐鲁医药学院,是继建成山东省本科高等教育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之后,学校发展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事,也是学校铸造自身品牌、成就教育发展梦想的新开端。更名后,学校将在稳定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为基础学科,以医学影像、药学为特色学科的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为山东省医药卫生事业和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