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小冲突自己解决
美国幼儿园大部分实施混龄教育,同一班里3岁到5岁的都有。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小冲突。一般情况下,老师不会过早介入,而是让两个小“责任人”自己沟通,即使介入,也仅提供一些引导,让孩子们“自己说了算”。
女儿田田班里,有个淘气的男孩,诺亚。他一边听故事,一边用脚故意地碰索菲亚的脚。索菲亚并未做声,举手向老师示意。看到眼前情景的老师问索菲亚:“你觉得应该怎么做?”索菲亚低头想了想,随即转头用坚定的语气向坏笑着的诺亚说:“你碰到我的脚了,要向我说对不起。”诺亚自知理亏,在大家面前低下了头,轻声说“对不起”。
从事幼教工作24年莫里森女士介绍,孩子的社交和情感能力被认为是个体成长的首要因素。幼儿园教育成功的长远标准,是孩子能否尽快融入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以及工作中。自信友好、专注坚持、交流情感、听从指引并主动参与活动,是幼儿园老师工作的“考量标准”。在让孩子们认知自我的同时,还要帮孩子学会和别人相处。和小朋友们分享玩具,进餐、上卫生间或做游戏时排队等,是孩子们最基本的社交活动。解决小冲突也是他们的一堂“必修课”。
探索:体验获真知
暑假,马西隆公立图书馆为孩子们安排了一系列接触自然科学的手工活动。将半杯奶、半杯奶油、一勺糖放入一个小密封塑料袋,混匀。将4杯冰和4勺盐放入一个大密封袋,再把准备好的小塑料袋放入,不停摇晃3分钟后,凉爽的自制冰激凌就做成了。家长[微博]们和孩子们相互击掌,一起品尝孩子的作品。除自制冰激凌,还有自制橡皮泥、自制龙卷风等。7月16日,还邀请了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格林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带来宇航服等空间站使用物品与小朋友们互动,传播太空知识。
“孩子在幼儿园需要培养探索的能力”,约书亚园长介绍,大人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孩子们看来却是新鲜的。多创造机会,鼓励、引导他们感知探索“未知的世界”,拓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益于孩子们全方位的成长。在幼儿园里,老师会设定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即使在集体活动时,老师通常只会规定“现在是阅读时间”,具体选什么样的图画书,“孩子们说了算”。
责任:从生活细节培养责任感
妈妈去幼儿园接田田时,照例从她的衣帽柜里领到了家庭作业。这天的作业是由美国营养协会推出的“我的餐盘”及对各种食物的归类,还有健康类和不健康类食物的举例说明。令人诧异的是,居然还有普通牛奶、1%低脂以及2%低脂牛奶的区别。
幼儿社交和情感能力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对自己和别人的责任感。幼儿园会传达一个理念:人生会面临成千上万的选择,每个选择会对自己、别人,甚至整个社会乃至地球产生影响。
在幼儿园,孩子们就需要面对健康的食物、节约用水、环境保护、安全行为等基本的选择。早教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还会通过一些公益活动,强化孩子们这方面的生活观。上周末,孩子们参观了俄亥俄州马西隆博物馆“脆弱的水域”摄影展,一进门便有针对孩子的活动。工作人员通过1升、20毫升和5毫升等3个量杯,直观地为小朋友展示,地球水资源仅有2.8%的淡水可饮用。最后还启发式地提问:“我们应该如何节约用水呢?”在图书馆的儿童借阅区,工作人员还会鼓励孩子们多借书、读书,不但“使自己学到更多知识,还能帮助图书馆得到更多的运营经费”。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到他人。
尊重:多元大家庭,共度中国年
入园时,女儿田田是整个幼儿园唯一的中国小朋友。妈妈曾经担心她能否适应。班主任霍林格女士自信地说:“曾有一个入园前只会说西班牙语的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孩子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想象,你放心吧。”果然,热情开朗的霍林格老师很快博得了田田的“芳心”。老师还请田田妈妈将教室里的英文图卡补充上相应的汉语,和英语、西班牙语一起展示。
去年春节前,霍林格老师特意向田田妈妈请教中国年的传统习俗,并安排了“中国年”派对: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都穿上“中国红”,教室门口还贴上了“春联”。她还特意安排田田教小伙伴们如何使用筷子。
在美国,孩子可以直呼长辈姓名,大人们也会非常尊重地称呼孩子为先生或小姐。做客时,主人拿出东西给孩子吃,家长不会替孩子决定“要”或是“不要”,一切都让孩子自己做主。
在国内,遇到长辈时,家长会要求孩子叫爷爷、奶奶,有礼貌地打招呼。但在美国,成人不会“高高在上”,更愿意“以身作则”,主动向小朋友打招呼。他们认为,幼儿需要更友好的引导。65岁的路易斯每次见到5岁的田田,总会或弯下腰,与她保持同一水平的视线,问候“我的好朋友田田今天开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