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科学教育理念的要义,创新型人才培养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在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邢建平教授所负责的《课赛结合iCAN+iSTAR任务驱动创新工程实践慕客空间协同育人新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与邢建平教授打过交道的师生眼里,他总是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总是对工作生活充满热情,总是将满身的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因爱非凡,优秀是信仰,教师是责任,他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传承创新、服务社会等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正能量作用。面对荣誉和肯定,他并未停歇,一直在路上,在诠释博乐敏行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中信步前行。

  邢建平,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电子学院实验中心、集成电路系主任。担任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际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区主席、中国通信学会集成电路分会委员、中国卫星定位协会顾问团成员、山东省北斗卫星产业联盟秘书长等。入选2017年度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曾经获得2届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以及“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人才”“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山东大学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山东大学AMD奖教金”等。

  行于路途,结合课赛

  “培养学生拥有自由选择权利和灵动创新能力,正是回归大学教育的本源。”谈到大学教育初衷,邢建平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他信奉知行合一,深知创业创新课程的要旨在于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同时要培养“遇水搭桥,遇山开路”的担当精神:“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大学生不能缺失信仰、梦想、思维和毅力,我们要培养的不只是会背知识的鹦鹉,面对世界中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要让学生自信、坚持、有梦想,具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去适应和优化瞬息万变的社会新生态。”

  自从成为一名教师,邢建平教授致力于探索一套合适的创新人才教学模式。十年前,大学教育依然是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很难找到一个展现自我、互相交流的平台,邢建平明白这种模式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弊端。无数个夜晚,他一边备课一边思索,既走着眼前的路,又摸索着未来的方向。在查阅了大量案例与资料后,他萌发了带领学生任务驱动进行物联网创新作品实战,参加物联网大赛检验教学效果的想法,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迭代提升创新能力。当时的大学生物联网大赛即是iCAN创新创业大赛的前身。

  秉承“传递iCAN理念、激发创新热情、点燃创业梦想”精神的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原美新杯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是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Applications in Network of Things,简称iCAN)的中国选拔赛。十年前的iCAN作为单纯的学科竞赛,远未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和彼此交流学习的平台。深夜,在了解相关机制和模式后,邢建平向iCAN竞赛发起人——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发送了一封邮件,阐述了自己对于创新竞赛的看法及承办山东省iCAN比赛的计划,很快就得到了回复,这封信也改变了邢建平的人生轨迹。两人的初衷和理念不谋而合,都希望学生能够得到一个树立自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和开放平台,这也恰好与国家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相同。在受到创新师傅,山东大学陈言俊教授、朱瑞富教授等人的帮助下,他深耕创新教育十年,也成为走在国家双创政策前面的创新教育先行者。

  全新的教学模式意味着一次全新的开始,富有挑战精神的邢建平没有被预想的困难吓倒:“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谁也不知道前边的路通往哪里,但是我有信心这条路是正确且光明的。”然而,这样一个“开路”的过程并不容易,在筹备比赛之初,他便费尽心思,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他们真正需要的开放平台。

  在iCAN大赛的定位上,邢建平教授一直坚持不办校赛:“iCAN的主要目的并不只在于竞技,更在于交流展示与学习,否则每次都是最需要帮助的同学被遴选下去了。我认为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有视野。”他在比赛筹办之初就明确表示,要让所有有梦想的学生都能来到大平台课堂学习、交流和提升,事实上这也着实改变了一批学子的命运。在确定大赛定位之后,他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想让这场比赛更加开放,不仅局限于某一个单独学科,而是真正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这个平台交叉融合、协同获益。”于是他积极招募跨专业学生和志愿者、组建了全国高校第一个iCAN创新实践基地、第一个大学生iCAN×Lab科创社团、交叉学科学生组队参赛,不断扩大iCAN的影响力,山东赛区连续8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赛区,打造了一堂堂真正的“启动内心、勇于创新、解决问题、永不放弃”的精品“综合性观摩课”。

  目前在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工作的2012级管理学院的本科生李凌波同学在大学入学伊始就跟随邢建平教授在iCAN大赛做志愿者,大二、大三时又作为参赛者进行自我能力展示。在她看来:“我在iCAN中真正扩大了视野,也接触到了更多优秀的人。”打造一个大学生资源共享、经历助长的泛在平台,这也是邢建平教授目标里iCAN大赛的深层意义所在。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十几年时光飘忽而过,通过一届届比赛的举办,邢建平教授也逐渐意识到大学应该给予学生的真正馈赠——回归教育本质,即面向满足国家战略急需科教和产教融合,课赛结合开启创新思维灵动之窗。如今,国际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入选教育部质量工程支持项目,不断发现和挖掘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同时为高科技创新创业搭建交流平台。理想照进现实,曾经一瞬间的思想种子如今已经洒向漫山遍野,收获了数不尽的景色与芬芳。

  遥望星光,成就梦想

  在选择科研方向方面,邢建平教授也是从国家需要出发,选择瞄准北斗高精度定位和车联网这一国家战略急需发展方向进行入手,一干就是二十年,因为这项技术直接抗衡的就是美国的GPS系统。如何超越GPS系统,作为中国卫星定位协会顾问团成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与应用参与者,邢建平教授深知“北斗系统”的现实意义和背后寄托的家国情怀,围绕中国北斗空间物联信息技术及其在空地协同、陆海一体的军民融合领域核心,通过多年科技攻关,有效实现了广域北斗高动态亚米车道级的核心技术与服务系统、静态毫米级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的突破,将自主研制的北斗精密定位算法、集成芯片和格网差分技术在精准交通、农业、海洋等多个规模化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撰写的产业发展报告得到省委书记刘家义等领导的批示,积极推动了行业发展和进步。他发挥自身优势,组织举办了多期高层次课程进修班,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挖掘资源、积极排课,深入学员中间调研,得到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

  每当站在讲台或是站在赛场时,邢建平都能感受到这些不断进步的学生们的特质——他们思维活跃,自信满满;他们不仅懂得“顶天”,还懂得“立地”,他们正是新一代的摘星者,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于是,邢建平教授带领团队也对“育人之魂”进行了深入探讨,向iCAN注入了“北斗”元素,坚持科教和产教协同,建设中国北斗精准时空科教实验网(山东),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校验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和优质课程,在全国率先开办了iCAN北斗新时空智慧物联创新班(大学生)、iCAN北斗星光未来科学营(中学生),积极推进全国大学生和青少年接受“北斗”教育,让孩子们积极了解“北斗”背后榜样的故事,亲自参与进“北斗”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之中。国家北斗战略注入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使命感。谈到这里,他难掩激动之色:“我仍记得少年时代自己遥望的星辰微光,也记得见证中国自己的北斗系统建成时内心是何等的激动与自豪,我也希望激励自己的学生们有着相同的情怀。”

  立足比赛,邢建平教授还带领团队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尝试。2012年,在学校率先开设科研方法与训练导论通识核心课程,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指导思想,以国际化视野,转变学生观念,进行案例式点评教学,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现,享受过程、享受自信。与张海霞教授一起,他们打造山大、北大创新名师名课名教材名平台,开发了以实践为主导的创新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工程实践》《北斗创新设计导航》等全国创新学分课和山东大学创新荣誉学分课,以课程点燃万千学子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累计选课人数接近30万人次;通过全直播“全国异地同堂”双向互动和组建学习社群,全国数百所高校万人在网上实现了共享学习,探索了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的变革,为新时期教育改革课程建设与学习方式优化积累了经验。他注重将课内、课外与人生有机地融合,用激情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碰撞学生沉默的心灵。学生们说:“听邢老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他文理结合、善打比方、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不知不觉中打开了我们心灵和思想的空间。”

  他们发挥山东大学国家级双创基地、创客空间优势,形成学生自主训练开放共享的在线慕课+创客空间=慕客空间,融入北斗新时空物联教育平台将国家使命、思维方法、产权保护、自主技术等协同以育人……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他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和企业调研学习和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了十数年的“课赛结合iCAN+iSTAR任务驱动创新工程实践慕客空间协同育人新模式”经过了漫漫时间的考验,iCAN大赛于2010年起成为国际赛事,普及到30个国家地区,累计700所高校20万人次参赛,举办全球青年创新峰会论坛20次,将中国成果展现世界面前,形成中国创新教育国际影响力,在教育界广受好评。作为创始人,邢建平还创办了山东省物联网创造力大赛、山东省单片机应用设计大赛,两个赛事成为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重要内容。作为指导老师,他10年来累计指导学生获奖500多人次,其中获得国际奖2项、特等奖(全国冠军)1项、国家奖80余项、省部级奖励200多项。目前,已培养研究生上百名,其中有20多人是国防生和强军计划,他认为一个优秀教师为国防培养创新人才是义不容辞的担当和责任。

  光环之下,邢建平教授没有留给自己太多庆祝与欢欣的时间,因为他深知距离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自己还有很多可做的。

  坚守信念,心系桃李

  邢建平生在烟台,半边浪涛半边都市的故乡见证了他的少年时代。邢建平5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身为军人的父亲又突然离世,是亲朋好友、党和军队把他抚养成人,他从小就能感受到亲人们和军队、社会的恩情,并将同样做教师的姐姐视为最信赖的人及人生榜样。就是这无私的亲情滋养了一颗感恩的心,使他牢牢树立了“成人达己,达己为人”的思想,沐爱成长。上学时,他不像传统意义上规规矩矩的“乖学生”,而是善于细致入微地观察,积极地面对生活与命运的艰辛,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乐观地度过了充实的大学时代并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学生时代结束,邢建平踏入社会迈出了第一步。在与同班34位研究生同学挥手再见后,当时只有他一人进入企业工作,他坚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怀揣着“实业救国”的理想投身企业做了一名通信工程师。当时野外工作十分艰苦,邢建平幽默地将爬铁塔、架天线的通信工程比喻成“铁塔系井螺丝专业”,几年下来爬遍了全省上百座高山,架设了数百套通信基站和卫星系统。想要做好工作,除了学校里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身实践中学习,严寒酷暑中长时间工作是家常便饭,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邢建平积累了大学校园里无法接触到的实战经验,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工作成绩突出,29岁那年破格晋升全省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这些经历给他未来的科研教学、创新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作中,他发现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欠缺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萌生了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的想法。机缘巧合,因原企业转型房地产行业,同班同学相约移民北美,但都被他拒绝了,他坦言:“我决不会加入外国籍的,一辈子踏踏实实做个为国贡献的赤子!”随后,2002年他回到山东大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到今天已经18个春秋。情感是全部人生的动力,尤其是亲情,它能够帮你塑造人生中阳光般的心境,它可以帮你站在社会的角度去对待人生。

  回到学校前的那个晚上,邢建平给同在大学教授育人已14年的姐姐打电话,问如何能做一名好老师,姐姐说,三分之一讲课内、三分之一讲课外、三分之一讲人生。6年后深秋的一个晚上,他突然又打电话给姐姐说,明白了。他认为,课内、课外、人生,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随着日积月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更应该释情、敏行,传承一种精神、思维的灵动,积极实践。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以身作则地参与创新科研过程,让学生独立悟道、求业、生惑,摒弃一本书主义,不要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职攻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期间,他师从我国著名交通导航专家张军院士。3年内几乎每周往来于北京和济南之间共100余次,每周一到周三在山大授课,晚上坐火车赴京,常常深夜进入北航实验室,每周四到周六又要在北航听课、考试、实验和论文撰写。耳濡目染、名师指导,经过勤奋努力和坚持,他最终没有耽误山大的所有课程和工作,如期完成了博士论文写作和答辩。

  从沉思的少年到工程师,再到大学教师,身份的转变带给了他多维度的思考模式;在多年的教学中,他也不停地在探求着“做一个好老师”的真谛,注重智商、情商,更注重学生灵商、行商的培养,传承和实践感恩与爱的教育,提出了智情灵行融商理论,重构了学习力、创造力、表现力、组织力、执行力等5个核心能力、提出了iSTAR(兴趣、自主、合作、实践、研究)学习方法。在他的眼里,培养出具有“谦谦君子之风”“博爱灵魂之道”“创新思维之法”“否定批判之能”的学生,这才是大学“育人”的终极目标。

  多重身份,多彩人生

  采访中,随着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邢建平百感交集。在教师的身份之外,他在生活中是一位温情、细心的父亲,不论工作任务多么繁重,他总是会用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我经常会带他们出去转转,看看祖国的好山好水,不能让他们过早地依赖网络,这就需要父母发挥榜样的作用和力量。”提到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他的眼里藏不住无限柔情,也饱含着对儿女深沉的爱。

  孩子小的时候,一次郊游中孩子把小麦错认成富贵竹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现在的孩子接触真实世界太少;实践要从娃娃抓起,要让孩子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待儿女,他既有面对孩子疑问时的循循善诱,又有为孩子确立规则意识时的严肃威严。有了陪伴孩子的经历,把孩子当学生教,把学生当孩子育,邢建平也更懂得在课堂上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提到自己的老师,微电子学院2016级学生蔺旭用两个词概括了他对于邢老师的印象——“细心”与“博学”。课堂之外,邢建平教授与学生时常促膝谈心,关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他看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打破传统,形成像朋友、同事的互相交流的关系。虽然是理工科教师,可邢建平教授一直保持着对于文学的热爱。课堂上,他经常结合生活经历对学生循循善诱,阐释人生。在这个信息发达、流行网络“快文化”的社会,他深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亟待充实,于是他将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融入课堂之中,逐渐打破学生传统印象中“文理对立”的藩篱,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多阅读思考。“每个人的小宇宙里都有自己的兴趣点,都有自己渴望的事,重要的是怎样去发现它。作为老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兴趣和热爱才会让我们离快乐、离幸福、离伟大的事业更近一些。”邢建平教授如是说。

  邢建平不仅爱读,还爱自己写;不仅自己写,还鼓励学生同他一起创作,在文学中抒发自己的情怀、体验自己的精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漫漫,谆谆声声唤,桃李八方捷报传,师比蝶花恋”,“站在我的肩上,或者让我走进你的心里,蝶变思翼,逆天有你”,正因为不囿于烙印与标签,邢建平教授成为了学生眼里富有人格魅力的“男神”。

  结语

  教导学生是工作,启发学生是使命,深谙从教之道的邢建平教授在大学这片天地努力培养着一届又一届学子,为他们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开发打开一扇天窗。他主张教育应该自主适应科技的发展,通过互联网让学生既能拓宽“博大”的视野,也能掌握“精深”的技能。有着多样人生经历的他,总是可以看到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学子身上潜在的光芒,他要做的便是将这份光芒放大,使其照耀一方天地,取得瞩目的成绩。

  “我距离退休还有十五年,退休之后至少还能干上二十年,离停下脚步早着呢!”邢建平教授笑着抿了口茶,望向窗外,眼底蕴含着无限期许。在他眼中,他所培养的学生正像是一颗颗太阳:他们“你争我抢”,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提高;他们富有朝气,勇于改变世界——这也是他在自身对于教育的探索中期待看到的结果。世界上有很多成功者,但没有人是未来的成功者,现在的成功者,都是面向过去的成功者。作为一名教师,他期待自己一直走下去,一直在创新教育上发挥更大的能量,哪怕风霜尽染,归来,仍是翩翩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