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都有什么?有大师,有大楼,有大树,有大学问,有大项目,有大成果……成千的教授,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数万的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社会精英出自大学之门,国家栋梁曾经大学深造。青年人对她顶礼膜拜,老年人对她赞许有加。文化思潮唤起人们觉悟,科技兴国催发经济辉煌,民族复兴推动中国崛起……大学,英文叫着university,宇宙的学问,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她的体量与宇宙同膨胀,她的精神共三光而永光。
然而,大学还是缺点什么,大学还是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不然,人生就不会有那许多困惑,社会就不会有那许多问题,人类就不会有那许多危机;不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难度何在?大学自强不息的动力何在?
大学缺大文化
大学缺大文化,是指大学对广义的大学文化重视不够,利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大学第四功能)构建大学发展新模式、新战略,推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动力不足。
按照问题来源和传播范畴区分,大学文化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部分,或者叫狭义的大学文化、广义的大学文化。狭义的大学文化,是指在这所大学形成和传播的文化。它涵盖了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历史、传统、精神和风格,也包括了大学学术、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师生文艺生活各个层面。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尚善为己任,一群人集结起来,探索宇宙奥秘,解答人生困惑,改善社会生态,追求道德修持和真理,这种意义的大学文化叫广义的大学文化。广义的大学文化定义突出了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系统使命,与《大学》强调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相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大学人落实这个文化使命的要求。具体到实际,大学必须回答和解决办什么大学、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办好大学、培养好人的问题,既强调学术专业性,更强调政治立场方向性。
大学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这是中国大学的共识。众所周知,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11世纪欧洲行会,以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为标识,在大约700多年时间里,世界上的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唯一的功能;1810年,以德国洪堡大学提出将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同等重视为标识,大学拥有了“科学研究”第二种功能;20世纪3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考察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能力结合起来,大学具备了“服务社会”的第三种功能;大学具备“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是最近几年中国大学形成的共识。大学的每一个功能的开发利用都相应于当时的实际需要和时代主题,并为大学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中国大学对大学文化功能的挖掘与重视,将为中国大学的发展带来持续的推动力,开辟中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模式、新道路。
所谓大学文化发展战略,是指通过促进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发挥带动大学发展的战略,是与大学所处的三大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从全球局势看,人类文明发展遇到了种种瓶颈问题:人类的物质需求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人类的健康生活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和平与战争的矛盾,科技工具进步威力与人类道德法制约束力不匹配的矛盾,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本土化之间的矛盾,自媒体传播方式对文化公义性的消解,等等。从国家层面看,中国的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时期:对外,中国崛起和域外国家的围堵之间的矛盾突出;对内,社会转型期固有的经济矛盾、社会矛盾比较突出。从大学的发展角度看,除了要面对上述国际、国内形成的问题外,大学自身面临着在历史欠账多、起点低、投入相对不足的前提条件下完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艰巨任务。大学应舍弃单靠拼指标、争奖项、碎片化、割裂发展模式,代之以通过系统性解决问题促进大学发展的文化发展模式,在全球化、中国崛起的大趋势中寻找资源和机遇,建功立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缺三类专家
相对而言,大学不缺院士和学科带头人,也不缺干将、能吏和实干家,缺的是思想、教育和战略类专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繁荣贡献很大,值得肯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发展也吸收了社会上的商业习气,染上了世俗化的弊病,大学变得更像一个工厂、一个经销商、一个大卖场。大学的思想深度、学术高度、博大胸怀、高尚道德、探索精神被学术指标、排行榜和广告所替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战略家仿佛不曾来过,或者已经退出。
司马迁概括世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杜牧刻画俗世生活如“丸之走盘”:“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丸之不能出于盘也。”世俗之人,追逐名利,投机取巧,随缘而动,置诸网罟而不自知,身被枷锁而不自觉,被庄子戏称为“之二虫”、“三季人”。思想家则异于是:站得高,看得远,如任公之钓东海;身无力,心通天,如鲲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超越空间,超越时间,超越万物,超越利害,超越生死,不为局部的是非曲直所困,不为流行的善恶美丑所蔽,思想家是用思想安排人类生活的人。只有思想家能找到无用之用,找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道路,使之不入歧途,少绕弯路。
教育家是为教育教学提供教育思想、理论、观念、制度遵循、模式设计、特色形成的文化通家。大学很容易受到世俗化影响而走向歧途,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时间。大学教育家就是掌握教育与办学规律的人,就是了解世界教育发展形势的人,就是能够把握大学与外部世界正确关系的人,是为大学提供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选择依据的人。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中,大学教育家能够为大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提供思想与理论指导,制度与模式设计,运行监督和质量保障。特别是对大学发展战略的制订与落实拥有权威性。
大学战略家是指能够从全球化、中国崛起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趋势中找到所在大学正确的发展道路的人,吸引资源,抓住机遇,制定战略,引领潮流。大学战略家是大学文化的扛旗人,是大学百年目标发展的掌舵人,是大学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落实者,德才兼备,文理通融,集思想家、教育家、实干家的优点于一身。大学战略家不一定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团队、一个著名智库,或者一个影响力广泛的学派。
大学缺大精神
所谓大精神,乃是人心与宇宙同构同大同一膨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永无止境的宇宙精神,乃是齐物齐论、齐是非、齐生死、无为无不为的道的精神。
遥想宇宙初起,无穷大能量的奇点爆炸,开启了宇宙百余亿年的演化史。热流迸发,其有阻乎?粒子组合,其有穷乎?星辰聚散,其有定乎?万物流变,其有止乎?道德规律,其可遍乎?信息澎湃,其可知乎?因缘空色诡谲奇,阴阳明暗玄冥虚。宇宙顾自膨胀,万物遽尔转变,宇宙精神乃是不可抑制的增长精神,宇宙精神乃是常变常新的行健精神,宇宙精神乃是包容万物、齐德并育的大道精神,宇宙精神乃是永无限量的发散精神。贯通了宇宙精神,大学就装上了与宇宙同一膨胀的心劲、动力,大学就拥有了与宇宙同一宽阔包容的胸怀,大学就拥有了探索宇宙奥秘的无穷视野,大学就拥有了无限可能的创造力,大学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宇宙学问,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开创人类宇宙文明时代的先锋。
有了大精神,就可俯瞰万物世界和人生,从中得到诸般问题的根本解。
万物为用,不在物而在人。一个苹果,既可解渴疗饥,又可启迪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株野蒿既可作牛羊草料,又可成为治疗人类顽疾的仙葩灵芝,登顶诺奖桂冠。无用之用,其用维新,故观鸟飞而用之,人类发明了飞机;无用之用,其用在养心,藉此而有哲学、宗教、艺术与美学,心灵得以安顿,精神得以滋养;无用之用,其用在未来,今时的耕耘、培育与播种,必将成为未来时空的萌芽、开花与硕果;我们可能不知道种下去的是什么,或者长出来的有没有用,但我们要多点耐心和容量,且慢拔“草”,袁隆平还等着用这棵野草培育新的水稻。
射箭选人,人皆知中的之用,未知不中之用;物竞天择,人皆知强者之用,不知弱者之用。竞争法则的要义不在优胜劣汰,不在缔造英雄,而在于让所有人找到自己的德性和适合自己的事业,让齐白石成为齐白石,让小木匠成为小木匠,让整个事业系统处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良序状态。《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的本质是使受教育者找到自己的天命天性天赋,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核心”(牟宗三语),使其乐而执之,成就自己。以往的经验是,我们把工作都集中在选拔获胜者方面,而对于非获胜方不予关注,这是一种严重的偏见,很大的不公,极其严重的资源浪费,这是一种制度式漏洞陋习,埋没的人才甚于成就的人才。孔子曾为委吏、乘田、中都宰、大司寇,正是因为仕途不顺,孔子才有时间和精力授徒教学、著书立说、周游列国、推行仁学,不然,中国历史上将多一官吏而少一圣人矣。
有了大精神,就别说“不可能”。文明源自梦想,源自实践的坚持。见到鸟虫飞,人类也想飞,经历千百年的尝试,人类发明了飞机;受鱼游启发,人类发明了舟船与潜艇;电磁的发现启发出通讯文明……有种农药叫六六六,是经过666次试验成功的,还有类似的二百二,爱迪生发明电灯,等等。这说明什么?说明经过n次试验,实验者就能获得成功。这个n可以是100,可以是1000,10000,可以是千万、亿万,只要人类能够坚持,亿万次地坚持梦想并穷尽一个又一个方案,任何功能系统最终都能造就。
(作者:山东大学报社 宋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