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区偏东北41公里处,有个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叫四风闸,相传建村于宋代,民族英雄、豪放派词人——“一代词宗”辛弃疾于公元1140年出生在这里。如今的四风闸村隶属于历城区临港街道办事处,村里有位81岁的退休教师叫任志明,他已经痴迷辛学50余年,到处搜集关于辛弃疾的故事,用工整的小楷写了20余万字的《幼安忠义录》,村里人都叫他“辛痴”。
执着半个世纪编写《幼安忠义录》,20册手写书用针线缝起
初见任志明,老人礼貌地和记者握了握手,手粗糙但有力。老人不高,有点瘦弱,精神很好,头发还没有全白。由于几年前得过脑血栓,老人右腿走路不是很方便。
老人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房子朝东,只有一扇门一个窗。一张床,一张四方桌,两把椅子就占了房子一多半的空间。墙壁上挂满了老人创作的字画,靠门一个低矮的柜子里,整整齐齐放置着老人编著的文学作品,柜子上,则放了很多老人自己写的卷轴。
坐下后,任志明从柜子里拿出一套厚厚的丛书,书皮上写着《幼安忠义录》。“这只是上集,下集被朋友借走研习了。”任志明说。书是用针和线缝装起来的,仿照的是古代线装书的装订手法。老人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很珍惜,一针一线缝得很整齐。打开书,是一排排整齐的小楷,字迹清晰,雄浑有力。“任志明年轻的时候在村里当过老师,那时候村里有一个民办的识字班,他就在里面教学生写正楷字。”老人的朋友任廷华说。
任志明编写《幼安忠义录》花费了半个世纪,他坦言搜集资料最辛苦。《幼安忠义录》分上下集,共20册,20余万字。上集讲述辛弃疾在四风闸村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才华显露,立志报国:“十年寒窗读圣贤,立志成年补西天。”“虎胆英雄驱强寇,气壮山河幼智星。”下集主要写辛弃疾战场英勇杀敌的事迹以及晚年“退休”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感:“金营布设鸿门宴,幼安闯过鬼门关,舌战此贼智用武,凯歌归回而平安。”转遍十里八村
遍寻资料,被老鼠尿浸湿的旧书成了宝贝
任志明从小生活在四风闸村,村里关于辛弃疾的民间传说故事不少,老人从小耳濡目染,深受辛弃疾影响。老人对民族英雄有一种特别崇尚,曾作《满江红》词一首,抒发热爱之情,词中有两句特别能体现,“一生痴迷,历代英杰,保江山”“歌颂英雄志,挥笔成卷”。
任志明痴迷上辛弃疾是从1962年开始的,那年省领导来村里考察辛弃疾故居,他也在场,村里人对辛弃疾的介绍只有只言片语,作为辛弃疾老乡的他觉得村里出了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应该重点宣扬,人人知晓才是。加之史料记载的多是辛弃疾23岁离开四风闸之后的事迹,关于辛弃疾少年成长的故事却少有记载。虽然四风闸村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辛弃疾少年时候的故事,但只是口头流传,没有形成文字。因此,任志明就想何不把这些民间故事搜集起来整理成书,让后人更多地了解辛弃疾文化,这也是造福子孙的好事。
为了搜集资料任志明转遍了十里八村,听到哪里有关于辛弃疾的资料,老人总是第一时间赶到那里。老人前前后后搜集到辛弃疾的词作630首、诗130多首,家里关于辛弃疾的书籍就多达58本。
“这本书不好找,我是钻进一位老太太的床底下才翻出来的,刚找出来时书已经被老鼠尿浸透,散发着恶臭,把书晾干后,我又小心翼翼地一张张揭开,生怕把纸弄破。”老人说着从柜子里拿出了一本没有封皮且纸已经发黄的书给记者看。
四风闸村南自古以来就有辛家祖坟,离任志明家不足200米,老人时常到那里瞻仰,“现在辛家祖坟没有坟头和碑,只是一块平地,种上了蔬菜。”经过时间的掩盖,村里的辛家旧址已看不到,1996年历城区政府在辛家旧址上修建了“辛弃疾故居”建筑群。
挖掘辛弃疾的人物特点是任志明最为看重的,为此老人研究了众多辛弃疾的文史资料,痴迷时忘记吃饭也是常有的事。“任志明几十年如一日把辛弃疾文化挖掘弘扬下去难能可贵,《幼安忠义录》是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学习研究。”历城区临港街道党工委书记许卫军说。多次获得褒奖
创作幸得妻子、朋友支持,撰写文字达百万
任志明能在研究辛弃疾的道路上走这么远,离不开妻子和朋友们的支持。老人说,妻子是自己研究辛学最大的支持者,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在创作上也给予他帮助和鼓励。年轻的时候,妻子总是省吃俭用,用省下来的钱买纸买笔。写作时,妻子就在一旁帮着(墨、换纸。老人讲起老伴时情绪有点激动,因为妻子离开他已经十年了。
任志明研究辛学也不是孤身一人,身边总少不了一些朋友支持他、帮助他。“我们这个团队有七八个人,年龄最小的50岁,最大的80多岁了。”任廷华说,“主要的工作就是帮任志明搜集资料,把听到的关于辛弃疾的民间故事,看到的文史记载告诉他。”
闲暇时,任志明也喜欢钻研其他艺术,文学创作、书法、绘画、根雕等都有研究。老人喜爱文学创作,每天都会写,这一坚持就是50余年,撰写的文字已有百万字。老人书写的《百寿图》、《百福图》、《百喜图》等在当地展会上多次获得褒奖。此外,他的绘画造诣也很高,家里挂满了老人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以花鸟、人物为主。
做好一件事情容易,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任志明研究辛学50余年,作为农村基层文艺爱好者,事迹让人感动。“任志明对辛弃疾有一种特别的热爱,对钻研辛学有一种韧劲,半个世纪老人把辛弃疾文化遗产整理挖掘出来,不仅有担当和责任,更能造福后人。”临港街道文化站站长张兆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