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就一定要以德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这是学生们最常从陈龙飞先生口中听到的话,也是陈龙飞先生多年来一直践行着的教书育人准则。
陈龙飞,1933年11月生,福建漳平市人,自1952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并于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以来,已经在山东师范大学度过了六十余年的时光。在校任教期间,陈龙飞历任地理系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于1999年退休。陈龙飞先生长期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专长人文地理学,在该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代表性论著有《延伸小清河与京杭运河沟通的设想及其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意义》、《人地关系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山东省》、《山东省经济地理》、《中国人口·山东分册》等,在地理学研究方面,对齐鲁大地倾注了多年的心血,并在很多方面有着系统而独到的见解。
几十年的岁月,令陈龙飞对山东师范大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路一楼都非常的熟悉,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一直强调,自己能有今天,都是山师对自己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新浪山东《山师学者》栏目将带您走进山东师范大学,独家对话陈龙飞先生,一同领略这位学者的别样风采。
新浪山东:1956年7月,您从山东师范学院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您与山东师范大学有着六十余年的不解之缘。在这超过一甲子的时光中,有没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陈龙飞:我是福建人,1952年在龙岩一中毕业,是我们村里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龙岩一中是一个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校风很好,师资队伍很强。我在那里受到了熏陶,学会了做人。这为我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1952年是全国解放后第一次全国统招,我正好赶上这个机会,参加了高考。当时是全国统一调配志愿,我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学院地理系。
从福建到济南,我整整走了五六天的时间。后来到了山东师范学院,这是山东师范学院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到这里上学四年、工作半年之后,四年半才回老家,回老家结婚。这四年半,一出来就四年半回不了家,一是交通不便,二是没钱。结婚以后就是在山师过了16年单身生活,每一两年回家一次探亲或者是家属来这里探亲。吃食堂、住集体宿舍。从那里开始,到1999年退休,我整整在山师工作了43年的时间。我1952年来的时候,还是在经五路纬九路的一个破平房里头上课。1953年在千佛山校区建校,我们还参加过这里的建校劳动,到现在我已经在山师待了64年的时间。所以我对千佛山校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路一楼都非常的熟悉,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有今天,应该说是山师对我教育和培养。作为一个老山师人,我深深感到现在的山东师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山师1950年建校的时候,就有一大批非常好的、水平非常高的教师。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大学又有一部分学科、设备、图书合并到山师来,更加壮大了山师的建校的规模,提升了教师的水平。包括解放前的复旦大学的校长、华东大学的一些知名教授,还有原齐鲁大学的一些知名的教授到山师,这都极大的补充了山师的师资水平。
我在山师60多年的经历,从最基层做起,1956年毕业留校,1960年晋升为讲师,1964年担任系教学秘书。1973年经过文化大革命停课停招以后,地理系开始招生,那个时候学校任命我为系副主任。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我担任地理系主任,1984年底我到学校担任副校长,1990年到1995年我担任学校的校长。整个在山师这60多年就走过这么一个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从系秘书到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的历程。所以我刚才说,我说我是山东师大把我培养起来的,我有今天是山师大培养、教育成长起来的。
1985年,我担任副校长的第一年,分管科研、人事、产业开发、师资培训等等。那个时候刚刚计划经济,国家比较开放一点,学校可以搞开发、可以搞产业。学校党委叫我分管学校产业开发,我带着产业办的同志到胜利油田去,胜利油田有我们的学生,我和胜利油田教育学院,当时胜利油田在东营市里有一个教育学院。我就和和东营教育学院谈,我说山师和你们对口,我们学校帮你学校师资队伍培训,你如果缺教师,山师可以派教师来给你讲课,你的教师也可以到我们山师来进修,我们可以捐献给你们一部分图书,两个学校可以合作交流,我帮你把教育学院办好。这样和胜利油田领导谈,多次谈判,我带着产业办跑了好几趟,终于把这个合同签下来了。山师和它做为合作学校,就培训教师、派教师上课,他们的教师到我们这里进修,我们给他提供一些设备和图书。项目总经费是172万,分两次给我们汇到山师。当时的172万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我们的工资不到100块钱一个月,172万我觉着这个得相当现在四五千万。管梅谷校长,当时他是校长我是副校长,他曾经这么说,老陈你这个项目做得很好啊。这是一段小节,也不是说对学校什么贡献。我就说我做事的时候,叫我分管什么事我把它办好,为学校发展做点工作。
山师在改革开放以前,它是完全一个师范性质的大学,担负着培养中学教师的这样一个任务。做为一个师范院校,它是培养人的地方。做为教师,必须是爱国爱党、爱校,必须是有道德、为人师表、以德育人、大度包容。山师的校训和校风,实际上就是山师大的一个精神的结晶或体现,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理解的山师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就是以德育人、崇尚道德、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学术自由、追求创新。山师有了这样的精神和内涵,它培养出了大批的学生走上社会,在各个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我们做为山师人值得骄傲和感到自豪的。办好一所大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创新。学校要更好的发展,改革创新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
我在学校任职期间,我觉的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最让我值得回味的主要有这么几件事。
首先我在学校任职期间,我提议并获得学校同意,成立了地理研究所。在地理研究所的同志们的努力下,创办了一个期刊,叫《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而且把这个刊物的编辑部,设在省属的学校里头,这是少有的。当然大量的工作是地理所的同志们做的。但是在那一年,1991年,我跟随地理所的同志,跑了三趟北京,找了科技部的领导邓楠,就是邓小平的女儿,通过做了大量的工作,获得科技部的同意,并且通过邓楠去请邓小平同志,给题写的刊名。这是我值得回味的一个事情。
第二个事情是,改革开放以后我担任了好几届的山东地理协会的理事长和山东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在我快退休以前,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一致提议我担任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这是个全国性的,它全名叫中国教育协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实际上就是集中了全国所有拥有地理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的所有地理教育工作者,来研究改革地理教学方面的工作,我担任了一届理事长,这也是少有的。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