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学院
立德树人 筑基建业
匠心筑品 精绘善建
01 院长寄语
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聊大校训,践行“立德树人,筑基建业”学院精神,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己任,以创建区域一流土木工程学科为目标,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学院。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之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启航之时,热烈欢迎广大优秀学子加入建筑工程学院大家庭,沉心聚力,勠力前行,一起向未来!
02 学院简介
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根据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对聊城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工科学院。学院设有智能建造、土木工程、建筑学和工程管理四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拥有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联合招收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
土木工程专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智能建造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建筑业的升级转型,融合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械控制、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专业发展而成的新工科专业,聚焦交叉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19人,硕士生93人。
03 招生专业
序号 |
层次 |
专业名称 |
选考科目 |
1 |
本科 |
智能建造 |
物理、化学 |
2 |
本科 |
土木工程 |
物理、化学 |
3 |
本科 |
建筑学 |
物理 |
注:选考科目最终以山东省招生考试院公布为准。
04 培养目标
智能建造: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掌握智能建造基本理论与方法、装配式施工、构件研发、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建造等新技术,能够在智能建造领域胜任智能建造平台研发、智能设计咨询、现场智能施工、智能运维、建筑智能装备和装配式构件工业化制造等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
土木工程: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土木工程领域勘察、设计、施工、研究、管理和咨询等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
建筑学: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主要在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以及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05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博士26人。聊城大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聊城大学教学名师3人、师德标兵1人、良师益友2人、教学新星3人。
06 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教学和实验实训场所13000㎡,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黄河水沙调控及泥沙高效利用特色实验室和山东省数据开放应用创新(建筑遗产)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平台,拥有聊城市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聊城市BIM技术应用协作创新联盟2个市级建设平台,与聊城市共建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与管理重点实验室1个。学院现有结构、土木工程材料、力学、工程测量、土工、流体力学、BIM、建筑声学、建筑模型制作等9个专业实验室,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1700余万元,结构实验室拥有山东省最大的反力墙装置。
07 教学成果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确立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培养,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6项,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2门,主持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13项,校级精品课程22门,校级教改项目25项。
学院教学成果(部分)
08 科研成果
学院秉承“错位发展、培育特色”的理念,坚持科研反哺教学,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院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文物局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79项。
学院科研成果(部分)
09 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连续三年本科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40%以上,其中超过60%考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士论文14篇。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以中铁、中建等大型建筑企业、与工程相关的科技信息企业、事业单位基建部门、大型设计院和咨询公司为主,就业层次高,就业质量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30余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赛事共获奖8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