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本要求就是要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而人才是创新力的根本来源,创新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为导向。

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经过数十年长足发展,我国供给体系创新能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整体推进向关键领域重点突破的重要时期,但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供给体系创新能力总体上基础还比较薄弱,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我国位居全球创新指数榜单第14名瑞士、瑞典和美国分列前三位。虽然中国在专利、实用新型、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和创意产品出口等重要指标上名列前茅,但在创新质量和创新力等方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当前,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加速发展,为我国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家人才。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积极探索和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技能模仿,轻知识创新、技能创新的现象,培养模式重标准化、轻个性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个性化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潜能,明确自己的创新方向,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个性化培养模式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发展个性,注重个性潜能的发挥,提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发展类型的学生可以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其次,个性化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分类培养、拔尖培养,并且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加优厚的指导环境和实践机会,在本科阶段推行导师制,前移学术型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第三,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由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改为启发式、翻转式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参与感,更强的释放力,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成特长强项。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不断推进和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

首先,专业设置要具有时代性、前瞻性。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新一轮工业革命,要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的先机,就必须掌握前沿科技,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培养出掌握核心科技、立于科技浪尖之上的创新型人才。其次,专业结构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既要满足国家“双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支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优化的过程是动态的过程,要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目标,以特色为牵引,实现高等教育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三,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要深刻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专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合理的专业布局能够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产业结构的演进也决定着专业布局的调整方向,新时期高校专业布局要紧紧围绕2020年1月开始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二是专业技能与产业技术的关系,要加强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的对接,专业建设群与产业集聚区的衔接,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从而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专业规模与就业需求的关系。就业市场最直观的体现了行业部门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要辩证看待、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或短缺的问题。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着力推动和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已被高校广泛重视,但发展过程中仍有地方需要着力加强。第一,创新创业平台体系的完整性。要健全和完善平台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有效性,建立创新创业平台申请机制、运行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保障创新创业平台高质量、高效率运行。第二,创新创业平台的支持力度。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中仍存在很多短板,主要包括软硬件设备的投入,资金的筹集,政策的支持,项目的延展等,只有扫清这些发展建设中的障碍,才能实现平台建设的持续发展。第三,创新项目与政府、企业的对接。创新项目不能与政府、企业有效对接,就不能转换为现实成果,就犹如纸上谈兵,因此要加强政府、企业、学校的三方配合,将政府导向,企业需求、学校教育贯穿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提高创新项目的成果转化率,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山东财经大学  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