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省内首家饽饽榼子博物馆在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馆。

  青岛饽饽榼子博物馆位于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楼四楼,面积700多平方米,是省内唯一的关于面食模具的专业博物馆,陈列的藏品主要是元、明、清、民国和建国初期的近400件饽饽榼子精品,集收藏、展示、研究、制作、体验、传承、文创于一体,已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同时,博物馆还设立了大师工作室,由青岛饽饽榼子非遗传承人、手工艺大师现场制作展示。

  饽饽榼子学名是面食模具,简称“食印”。青岛地区的饽饽榼子是青岛传统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应用于过年、祭祀、乞巧、中秋、结婚、生子、庆寿、上梁等民俗生活的多个方面,是青岛市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今天,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青岛地区的饽饽榼子制作已逾200年,使用的材料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木制饽饽榼子,当地有民谣道:“官庄的筛子、窝洛子的缸,葛村的榼子走四方”,即墨王家葛村现在仍有十几户专业从事木制饽饽榼子制作的民间艺人,一年到头供不应求,莱西市的黑陶制饽饽榼子也是传承有序,至今犹存。目前,即墨、莱西两地的饽饽榼子制作技艺已经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饽饽榼子”这种传统手工艺,在工艺、造型上极具特色,在青岛地区呈现着令人欣慰的活态传承,不但有沿袭数百年的饽饽榼子制作产地和手艺人,而且制作生产供不应求,民俗生活广泛应用。青岛饽饽榼子,是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艺独特、图案繁多,是全国面食模具的主要产地,销售整个胶东地区,还远销东三省。

  青岛饽饽榼子博物馆彰显了专业特色,是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重要的载体和交流和展示古今民俗文化的崭新平台,它的建立和使用,必将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校园、融入课堂、走向社会,对保护和繁荣传统文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