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浪山东教育编辑团队走进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邀请学院院长钱乃余教授分享关于他对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观点以及学院的探索发展之路。

  [问题一]:钱院长,近几年,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把创建创业型大学确定为发展战略,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校企共建双创学院等,不断探索双创教育新动能。在高职院校中我们更是双创教育发展的领路人,学校致力于培养双创人才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不断探索的主要动力?

  钱院长:致力于培养双创人才的原因,可从人才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从社会需求看:21世纪需要什么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这首先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自古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之多、之迫切。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制造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调整优化,产业要转型升级,这对人才结构、规格都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支撑。传统教育出来的知识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难以满足需要,新时代呼唤创新创业型人才。

  其次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经过40年改革开放,实现了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这一阶段是跟跑阶段,主要依靠的低成本高消耗模仿式的发展,到了并跑甚至领跑阶段,原有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需要靠创新引领发展,需要数以万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第三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强烈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我国小型微型企业占97.3%,提供80%的就业,GDP60%,税收50%。据央行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而美国是8年,日本12年。小微企业寿命短原因虽然很多,但创新创业型人才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小微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尤其众多的家族企业需要创二代接班人。

  从人才供给看:高校是人才供给的主阵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教育,是实践教学为突出特征的教育,这些本质属性决定了必须以培养双创人才为使命。而双创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创新创业素质等主要依赖于实践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有天然优势,因此培养双创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其高职院校职能所在。

  我校是国家示范校,创业型大学是后示范建设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以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拔尖人才为目标定位,所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学校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学校不断探索双创教育的主要动力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动力来自学校改革发展的内驱力

  学校已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时期,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最大的质量。前面已提到,21世纪需要的是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人才的升级版,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就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也成为不断探索双创教育新模式的内驱动力。

  2、动力来自高职竞争的外部压力

  我国高职院校有1380多所,业内竞争激烈,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省对高职教育支持力度差距很大,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但不是强省,高职院校的硬件条件有限,核心竞争力则主要靠内涵质量,如上所说,只有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就是创新创业人才,学校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这是压力变为动力,促进学校不断探索双创教育新模式。

  3、动力来自学校基础优势

  学校是商科类院校,有良好的商业文化,校内建有鲁商文化博物馆;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20多个,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研发基础。

  4、动力来自双创教育显著成效

  学校双创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优秀学子不断涌现,双创品牌效应不断凸显,学校是全国就业50强单位,全国创新创业50强单位,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国家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社会的认可进一步树立了我们不断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信心。而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双创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把握住这一机遇,我国高职教育就能进入世界高职教育的中心,我校要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成为引领者。

  [问题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也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础”等类似的创业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普及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我们知道双创教育,既包括“创业”,也包括“创新”。创新,才是国家发展的驱动战略,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而高职院校中,创新类课程的缺失,仅提供创业的理论知识,就会使大学生创业缺乏推动力,使大学生创业后继无力,无法更进一步地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质量与数量。钱院长可否介绍一下山东商职学院是如何安排课程进行“双创教育”,又是如何安排课程,做好创新类课程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推动力?

  钱院长: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双创课程体系。其设计理念是以“能力为体,知识和素质为翼”,即经验主义的实践课为主,兼顾人文主义的素质课和科学主义的文化课。即一体两翼,是一个有机体,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教育,只学知识那是一种拷贝,只学技术、技能那是一种模仿过程,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我校创新性提出“四融合”双创实践教学理念,即专创融合、创赛融合、就创融合、文化融合,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具体来讲,一是开设双创基础等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通识课程;二是改造专业核心课,结合专业开展双创教育;三是结合思政课进行双创素质教育;四是针对学生个性需求开设双创进阶课程,实现个性化发展;五是搭建双创实践平台“一青创社区 八孵化园区” ,满足学生实践需要;六是双创大赛常态化,大赛本身课程化,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做。

  当然这些课程开设、平台的建设单靠学校一方力量目前还不行,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共建共享。如我们就和新道公司进行全面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践平台,共建专业,共同培养双创人才。

  你提到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要重视创新很对,这里存在一个对创新的理解问题。创新重要,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都知道,但什么是创新?高职学生具不具备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创新能力?是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是经济学概念,可见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无处不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创新来自于实践,特别是应用创新更适合高职学生,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必须重视创新教育,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加大创新思维、发明创造、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等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课程,使创业与专业结合,创业以创新为基础,是有技术含量的创业。

  [问题三]:其中听您谈到的,学校现与新道科技强强联合,共建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前期还共同打造了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圈,请您分享一下学校与企业共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能起到那些利好作用?如何影响学校学子创新创业以及未来守业等问题?

  钱院长:校企共建发挥了巨大作用,首先是资源的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师资、项目、经验、实践条件等大多是学校不具备的,通过校企合作,有效解决了学校双创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如我校与新道共建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把商科综合技能实训与创新创业实训有机结合,把6家不同类型的企业搬进了校园,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模拟从认知创业到经营企业的全部过程。

  其次实现了双主体育人。新道公司是一家有教育情怀、有教育经验、有实力的教育企业,我们的合作可谓强强联合,实现名校名企育优生。校企合作成立的商院新道创业学院,由新道公司总裁任院长,实施校企一体化办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取得明显效果,创出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教学成果,其中“四融合五递进”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校企共建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校企深度合作,将企业最新技术、真实项目引入学校,进课堂,学生能了解甚至掌握最新知识和相关专业技术,接受的是适合自身特点的项目化教学,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共享创新创业的酸甜苦辣,激发了学生的双创热情,完成认知---商机识别---大赛引领---项目孵化---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开启学生的创业人生。

  另外校企一体化办“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从招生开始,实施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既满足有创新创业潜质和强烈愿望的学生实现创业梦的需要,又为家族企业培养了守业的CEO。

  [问题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不仅是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双创型卓越技术技能人才,也是为全国高职双创教育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和方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山东商职学院作为山东地区的先行者将如何继续引领探索下去?

  钱院长: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来说还是个新事物,我校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行,还谈不上引领。今后将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探索:

  1、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个通识教育体系,重在培养双创素质,让学生带着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素质甚至创业失败的体验去就业或创业,是就业教育的升级版。

  2、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个性化教育,是一个从招生到学生能创业的专业教育。即进一步探索完善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

  3、建好中国青年创业社区(济南站),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向社会开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也为广大创业者特别是青年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总之,我们将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和合作伙伴一道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解决方案,为我国高职教育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个人简介:

  钱乃余,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消费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社科联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物流与采购协会副会长等。

  主持完成《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果蔬产地预冷、冷链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产品品质裂变在线探测技术与设备》及山东省重大科研专项等十余项,主编《企业管理》、《西方经济学》等教材6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世界经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世界农业》、《消费经济》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